×

育儿 > 家庭育儿指南 > 正文

亲子教育,三分教,七分育

作者: PCbaby 出处:pcbaby 2013-12-30 13:52

  亲子教育,不是一本正经地说教。我们总以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揭示人不是理性的动物。人的言行是受潜意识即本能的驱使。养生心理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阴阳状况决定人的言行。

  早在一千多年前,丹波康赖在《医心方》中就提及小儿四、五岁还不能说话,是由于在娘胎时,母亲遭受了惊吓,惊动了小儿的五脏,邪气侵袭脾脏,使脾气不和的缘故。

  北宋末年政府主持医家编纂的《圣济总录》也提及脾脏中风,舌本强直,言语謇涩。

  养生心理学认为,凡罹患自闭症、抽动症及精神疾病的儿童和少年,大多是先天肾阴虚,肝盛脾虚之体,容易风邪与湿困相并为患。我把自闭症、抽动症及精神疾病都归于风邪与湿困相并为患综合症,不是信口拈来,而是集中华民族智慧为一体。而今有关儿童少年健康、营养、心理、教育的图书汗梁充栋,又有几本是有用的呢?前几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养生心理学丛书,一共9本,现在图书市场已经买不到了,网上能买到的仅有《精神病可以治愈》和《天才?成功与心理治疗》两本。我现在出书也很困难了,凡想了解养生心理学新思想新成果的朋友,可加QQ1679265296为好友,进我的空间,看我的日志。

  养孩子重在养脾胃,把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放在首位。孩子吃饭的问题对于许多家长来说是非常头痛的,关键在于没有从小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对宝宝的发育至关重要。

  所以,我说亲子教育,三分教,七分育。

  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拥有无与伦比的巨大潜能,要想培育一个健康儿童,家长要做的只是去开启孩子与生俱有的心灵宝库。但是大多数家长总是会在不知不觉间忘记自己的使命,落入陷阱,认为只有谆谆教导才是教育。身为家长,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这样的误区。育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愉快地度过每一天,家长要开开心心,孩子也要开开心心。

  为什么要活得开心?只有开心,才能静心;只有静心,才能开后孩子与生俱有的心灵宝库。换句话说,活得开心,顺乎人的本性。

  亲子教育,三分教,七分育。强调的是,亲子教育必须顺乎人的本性。

  而今,有一句时髦的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商家为了赚钱炒作出来的。而今的父母有钱,钱烧的没有花,亲子教育露富,一岁的孩子就送进了早教中心,结果是花钱买灾难,早早地毀掉了孩子。亲子教育,三七教,七分育,强调的是父母的素养。大凡父母,必需了解亲子教育如何顺乎人的本性。

  肝为木,木之本性为条达,大凡植物之属,其生长之势喜舒展、顺畅而不喜阻抑。虽说“木曰曲直”,但此“曲”并非抑郁,而是廻转,柔顺。木性总以上扬、外展为主要方向,曲而后直,是其过程,亦寓意直中也柔、也韧、也和,于条达舒畅中蕴含生机,于肝亦如是。“疏泄”也好,“敷和”也好,“伸”是肝气的自然之性,“曲”则是此气的理想状态是冲和、柔畅而行。因此,生理情况下,肝气应是升发、柔和、舒畅,冲和条达,既不抑郁,也不过亢。《内经博议》论之曰:“以木为德,故其体柔和而升,以象应春,以条达为性……其性疏泄而不能屈抑。”

  若肝失条达之性,则成肝气郁结之证,肝气一郁,或横逆脾胃,或化热、聚痰、生湿、成瘀,诸症由生。《医碥》云:“因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对治之法,则有《肝胆源流论》之论:“所以善治郁者必善调肝,肝气一和则气枢得畅,诸郁未有不解之理。”因此,疏肝就成了肝病治疗的最常法。再进一步,从肝入手理气调血,成为不少疾病的重要治疗辅助。故《医碥》又谓:“百病皆生于郁。人若气血流通,病安从作?”

  养性即谓养肝,善养肝者,活得开心。良好的健康习惯,就是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孩子较多地体现人的天性。人的天性是什么?就是玩,玩得开心。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有300万年的历史。而在299万年,人类生活在狩猎采集的原始社会。狩猎采集社会的根本特征就是群体人数最少,平均包括25到50人,正如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多数狩猎采集群体都把人口数量稳定在他们土地的人口容纳量之下。他们的居住区域实际上能够维持比现有人口多两倍到四倍的人口生存。也就是庄子所言的理想社会“禽兽多而人少”。人们只需狩猎采集2个小时,就够一个星期吃的,剩下的时间就玩,又无须官员管制,玩的开心。

  即使是开发孩子的智力,必须遵循一大原则:在玩中学。在没有任何管制约束的环境中,玩的开心,学到知识。

  人们都熟知济公和尚,却很少有人知道临济禅,临济禅就是济公和尚所创。临济禅的要旨就是“作而无作”。也就是学即玩,玩即学。也就是说,即使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必须由父母承担,而不是交给早教中心。

  亲子数育,三分教,七分育,强调的是育。而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体,二是环境。孩子机体脏腑阴阳调和,百病不生,健康、可爱、聪明。而自闭症、抽动症,精神疾病皆因机体脏腑阴阳不调,相火偏旺。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孩子之所以罹患自闭症、抽动症,精神疾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疏忽了食疗。而今的父母也不是不关心孩子的饮食,非常关注孩子饮食的营养,追逐科学育养。殊不知食不只是营养,更重要的是要熟悉常用食物的性能特点(懂一点中医养生),全面均衡合理地摄取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求补益精气,强健体魄,防治疾病,益寿延年。古代医圣扁鹊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倡食治。食治是讲无病要注意调节饮食,有病先用食疗。孙思邈认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是很有道理的,即防患于未然,不要滥用药物。他首列张仲景之言:“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千金要方·食治》)。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弗洛姆为首的西方一流学者就指出,拯救人类精神危机的智慧在中国的古文化中。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排斥中医养生?真是不可理喻!

  建议而今父母上网看看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gliaofa,或进我QQ空间,看我的日志,补上这一课。

展开全部内容
制作海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文章
展开全部内容
温馨提示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 确定
编辑推荐
猜你喜欢
看了又看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