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攀比

图片来源于CFP

  家长吐槽:起跑线攀比,爸妈助跑跑得欢?

  名校的问题大家不能再说了,就算天塌下来也真的不能再说了。什么学区房啦 摇号啦 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的伤害了多少家庭。以前我对这方面并没有直观的认识也没有认真的考虑过。只知道儿孙自有儿孙福,现在多少会想现在的家庭多数一家就有一个孩子,当然要把最好的给他。直到最近我和我老婆的姐夫喝酒聊天,他孩子已经是小学生了。因为我连襟工作收入不错,他孩子花了不少功夫在南京某重点小学上学。虽然双双表示压力蛮大,不过在我看来这也是他们最觉的自豪的地方。毕竟人都有攀比的心理,小时候比家境,长大了比攀龙付凤,有了孩子聊的最多的大概就是你儿子在哪上学或他女儿成绩怎么样了。

  “起跑线攀比”竟提前至胎儿

  “现在的小孩你学钢琴,我学芭蕾,家长对孩子盲目的‘技能攀比’愈演愈烈,甚至对宫内的胎儿都开始要培养。我认为必须尽快制定《学前教育法》。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昨天表示,将在“两会”期间提交相关议案。

  此份议案的发起人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周红玲说:“家长现在学龄前就拼命给孩子学小学的教材,到了一年级一个班可能有70%的孩子都已经具备三年级的水平,让其他‘一张空白’的孩子怎么办?让老师怎么教?‘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让家长焦虑,让孩子苦恼。 ”

  “起跑线理论”真是大忽悠

  当然,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攀比心态也不可能完全去除。但是,“起跑线”的忽悠之所以被广为接受,还有现实的社会基础,比如,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事实上,所谓的“起跑线”,基本就是以应试和分数为标准划定的。如果对教育成功的评价标准,不再单纯以分数和学历为主,孩子的世界就会丰富多彩得多。至少那些以考试为目的的补习班,要少了很多生意。这个导向不改,学习目的就会变得功利化,原本是快乐的体育、游戏、科技发明,也会异化为加分的工具。

  同样,公平的起跑线,应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来划定。如果教育资源能够均衡分配,学校不再有重点非重点之分,城市和农村的孩子,教育条件不再有天壤之别,家长就失去了择校的动力,没有了攀比的必要,那些不切实际的忽悠,也就失去了土壤。

  代表呼吁政府买单学前教育

  目前,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等部门规章,一定程度地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但随着社会形势和环境的变化,我国现有的学前教育法规、规章也在相当大程度上显示出不再能满足学前教育事业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教育法》规定的四个独立学制阶段中,只有学前教育没有立法。

  目前,重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在我国正渐成共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明确将学前教育从基础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纳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给了学前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面对诸多民办、私立幼儿园及早期教育机构良莠不齐的现象,政府职能部门必须“有法可依”。贾伟平代表建议学前教育立法工作尽快启动:“当前学前教育的诸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学前教育法律地位不明确,导致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不顺,难以建立健康的学前教育管理秩序。长期性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上升到法律层面,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管理秩序。 ”

  为学前教育,家长不惜血本,学前教育的经费承担体制也亟待规范。“要通过立法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经费的保障范围,进而建立政府、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的学前教育经费承担机制。 ”贾伟平说。

  她在议案中介绍,美国一项长达三十几年的追踪研究表明:在学前教育上每投资1美元,可获得17.07美元的回报,其中4.17美元是对个体成长的回报,12.9美元是对社会公共事业的回报,体现在社会福利、补救教育、预防犯罪方面投入的降低,以及纳税的增加。由此可见,对幼儿教育的投资回报率高于任何一个教育阶段。

  目前我国全国教育经费总量中,学前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过小,难以支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长期以来中央财政没有专项经费用于学前教育,相应地,各省、市、县也少有或没有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 “首先政府应在总量上保障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投入,并切实加大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性拨款中学前教育经费的比例。然后是中央财政及各省、市、县财政中应保证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 ”贾伟平代表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