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http://my.pcbaby.com.cn/knot70/)
独立性是指儿童遵循一定的规则,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任务的心理状态。“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的这一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从一个无助的生物体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的过程。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矫健的雄鹰,但要让雏鹰变成雄鹰,就必须让它自己去飞。因此,要想让孩子长大成才,自立于社会,一定要从小就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提高他们的独立意识与能力。
那么,在家庭环境中,应该怎样有效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
1、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前提。
与其他动物的成长历程相比,人类的成长要经历较长的依赖期。在婴儿期,孩子甚至还不能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辨开来。一岁左右的孩子,在迈出人生中独立行走的第一步时,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喜悦,这是孩子身体独立能力的展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可以使用第一个人称代词“我”,这标志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孩子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增进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关键时期。这时,家长要主动为孩子营造环境,在父母的监护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例如自己进食,自己收拾玩具等。随着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动协调能力的提高,到了三至四岁,就可以锻炼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而后逐渐让孩子学会收拾床铺、饭桌等。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反而失去了自信心,如果要求太低,则失去了锻炼的价值。因此,只有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己孩子的特点,父母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自己孩子发展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
2、父母要给孩子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从中学习行为的规则。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孩子难免会有许多的错误,父母可以让孩子去体会错误的自然后果,而后让孩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之后,就能够学到行为的规则。各种规则的学习,是独立性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孩子意识到独立并不是为所欲为时,他的自我意识就能与社会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3、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学会做出决定的方法。
独立的行为其实只是独立意识的外在表现。就独立性而言,独立的思考和分析才是独立能力的根本。当孩子习惯自己思考时,孩子的独立性就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也为孩子今后的独立发展奠定了最牢固的基石。
相关专区导读:
【性格心理专区】【3-6岁专区】【独立意识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