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果有一天,孩子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我看到鬼了。”爸爸妈妈,你会怎么回答?万圣节就快到了,包仔娘亲想以一个应节的“鬼故事”开始本期的“小问题大麻烦”。
一个小女孩回家以后告诉爸爸自己看到了鬼,很害怕不敢一个人睡,爸爸没有认为她胡思乱想,耐心地问她:“这个鬼长什么样?”小女孩儿说:“是黑色的,看不清楚,看一眼就消失了。”爸爸认真地和女儿聊了很久,得知女儿“经常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鬼”。后来这个爸爸专门请假提前下班,在女儿身后跟着她,终于在第三天看到一个戴着帽子的中年男子跟踪自己的女儿,他报了警,制服了这个跟踪狂。
解除女儿危险的正是爸爸的耐心引导,以及不轻易否定孩子的表述——尽管在很多家长听起来都是“胡闹”。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认真听自己的孩子说话了吗?是不经意地打断了孩子的“胡思乱想”?还是像故事中的爸爸一样耐心引导,相信孩子的“故事”?
包仔娘亲在后台收到的留言中,“如何引导孩子”可以算是高频问题之一了。
其实,如果要把这个问题回答透,大概需要一本论文的厚度(玩笑认真脸)。作者总结了五个小步骤,希望给爸爸妈妈们一些启发。
1、观察自己的孩子
爸爸妈妈总是认为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了,可事实往往不是这样。
老人家总是说“孩子一天一个样”,确实如此,缺少陪伴的父母,怎敢坦言了解?
观察孩子,是和孩子沟通,引导孩子的第一步。爸爸妈妈要善于捕捉和识别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
平时乐乐呵呵的孩子最近突然变得闷闷不乐,若有所思,或者粗暴发泄(也可能是学会了骂人等等),往往都是宣泄情绪的方式。爸爸妈妈应该及时地和孩子聊天,帮助孩子分析背后的原因,是生活学习中的变化,还是身体不舒服引起的。
2、不打断孩子,鼓励孩子说下去
“爸爸,我看到鬼了。”
“小孩子不要胡思乱想。”
“……”
试想,如果前面故事中的爸爸在一开始打断了孩子,就不会有后文了(后果也不堪想象)。
“爸爸,我看到鬼了。”
“是吗?”
一个“是吗”,传递出的是对孩子的正面回应——说的时候要放下手中的事,直视孩子,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
3、表示理解
“爸爸,我看到鬼了。”
“是吗?”
“我好害怕,不敢一个人睡。”
爸爸妈妈们经常会急于给出建议,指示等等的信息,但这样其实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孩子给出更多的细节,保留态度,不评价地“表示理解”,才能让孩子放下防备(没错,孩子也会对父母有防备,尤其是大一点的孩子)。
“因为你觉得鬼很可怕,所以不敢自己睡了,是吗?”——积极倾听,表示理解。
4、不一味地讲道理,而是表达真实感受
“爸爸,我看到鬼了。”
“是吗?”
“我好害怕,不敢一个人睡。”
“因为你觉得鬼很可怕,所以不敢自己睡了,是吗?”
“我今天晚上可以跟你们一起睡吗?”
“可以,爸爸小时候也怕鬼。”
“真的吗,爸爸也怕?”
“当然了,爸爸小时候有一次晚上看到一团黑影从窗外飘走,吓得半夜爬到奶奶床上去了呢。你看见的鬼是什么样子的?”
“是黑色的,看不清楚,看一眼就消失了。”
当孩子(尤其是年龄越大的孩子)鼓足勇气和爸爸妈妈聊起来一些自己不确定(或者恐惧害怕)的事情的时候,内心往往是防备的,父母直接的否定很可能会让孩子封闭自己沟通的意愿。而且,没有找到原因一味地讲道理无任何意义。对于爸爸妈妈而言,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形象,展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对孩子表现出“共情”,往往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密。
5、问孩子“怎么办”
“爸爸,我看到鬼了。”
“是吗?”
“我好害怕,不敢一个人睡。”
“因为你觉得鬼很可怕,所以不敢自己睡了,是吗?”
“我今天晚上可以跟你们一起睡吗?”
“可以,爸爸小时候也怕鬼。”
“真的吗,爸爸也怕?”
“当然了,爸爸小时候有一次晚上看到一团黑影从窗外飘走,吓得半夜爬到奶奶床上去了呢。你看见的鬼是什么样子的?”
“是黑色的,看不清楚,看一眼就消失了。”
“是吗?你是在哪里看到鬼的呢?”
“我经常在放学的时候看到,它老跟着我,我一回头又看不见了。”
“爸爸知道你怕鬼,那让我们来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不再让它跟着我们。你愿意让爸爸放学的时候跟在你后面看看它在哪儿吗?”
对大一点的孩子,问“怎么办”是很必要的一个环节,让孩子先提出解决办法,父母再提供自己的建议(以及引导),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对父母的信任感也会越强。
而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父母贬低和负面评价他/她提出的解决办法(不管听上去多么“可笑”),都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沮丧感和挫败感。
没有一本书可以找到孩子心事的全部解读,也没有一本书可以罗列出所有引导孩子说出心里话的方法。因为就如这世间没有一片叶子拥有一模一样的纹路,我们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任何教育、培养的前提都是——多花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