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说到留守儿童,通常会想到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然而,现在尴尬的现实是——城市里的“隐形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平时谁在帮你带孩子?奶奶,姥姥还是阿姨?你多久见一次自己的孩子?你的孩子“隐形留守”在家吗?今天作者想和爸爸妈妈们聊一聊“隐形留守儿童”的话题。

  中国的家庭结构是一个三角形,父亲、母亲和孩子分别是三个角,它是最稳固的结构,也是最脆弱的结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

  长期以来,提起留守儿童,鲜少会联想到城市孩子,但尽管尴尬,城市里“隐形留守儿童”的增多却已成为现实。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父母,或出于生活的压力,或出于工作的限制,或想要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各种这样那样的原因,被迫把孩子托付给老人或者阿姨“寄养”,少则一周半个月见一次孩子,多则半年甚至数年才和孩子相聚一次。不是不知道孩子和父母一起成长最有利于身心发展,而是有太多的“被迫”与“无奈”。

  为人父母,总想给自己孩子最好的,拼尽全力,生怕自己将来后悔。可是,就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最稳固的三角形家庭结构,一旦出现破裂或分离,家庭功能就会缺失。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家庭关系、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密切相关,与家庭分离对孩子的一生会有很大的影响。

  城市里的“隐形留守儿童”有的和父母分隔两地,有的和父母生活在一个城市也得等到周末才能见面,有的生活在一起却“白天见不到,晚上已睡着”——物理距离不可避免会带来心理的距离和隔阂,陪伴的缺席,会导致亲子关系变得脆弱甚至紧张。

  披星戴月——“白天见不到,晚上已睡着“

  城市通勤家庭中最常见的例子莫过于,早上孩子起床时父母已上班离家,晚上孩子入睡后父母下班到家。有些爸妈说,我知道对孩子不好,但工作实在忙,没办法。但是为事业打拼,不是对孩子大撒手的理由。敢问各位爸妈,真的挤不出一点时间看看孩子,陪陪孩子吗?

  隔代抚养——“姥姥奶奶比妈亲”

  年轻父母由于工作忙,把孩子交给老人带,隔代抚养的问题日益彰显——过度娇纵,育儿观念陈旧,沟通补偿,家庭矛盾等等。当家庭生活中有问题需要解决时,家长要想办法努力协调和老人的关系,灌输科学的育儿观念,不能把难题交给孩子或者老人去扛。协调家庭矛盾难度很大,可这是父母们必须自己承担的责任。

  从小离家——“父母饥渴症”

  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的曾提到:把刚生下来的孩子放在炕上,在炕边做一些防护,防止孩子从炕上掉下来,就可以了,然后父母去地里干活。对婴儿来讲,这是极其可怕的经历。通过心理咨询发现,对于婴儿来讲,如果身边没有人陪着,那意味着,他时刻都处于地狱中,甚至,他时刻都是在和魔鬼打交道。用稍理性的话来说,即精神分析的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处,就是绝境。

  有的爸妈会说,我的孩子又不是没有人看护,等孩子大一点了去最好的寄宿学校,有何不可?还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呢!可是如果早早把年幼的孩子和父母隔开,孩子恰恰会缺少成长中最重要的家庭的温暖,非常不利于情感培养及智力发展。试想一个偏激一点的例子——孤儿院的孩子自幼集体生活,自理能力强吧?他们受到的早期教育是最好的吗?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智慧的途径。

  作者何尝不知道,很多家庭处于温饱线,讨论对孩子的陪伴几乎是奢侈的。哪有父母不想多陪陪自己的孩子?之所以为生活奔波操劳,出发点也是为了孩子可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但生活上缺少父母的照料,精神上缺少父母的引导和陪伴,不仅会造成亲子关系淡漠疏远,也会影响孩子精神世界的正常发育。

  纵然有太多的“被迫”和“无奈”,为人父母,还是要考虑到家庭的温暖对孩子的一生很重要。家长能够抵抗孤独的影响不代表孩子也可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

  城市里有很多爸妈,竭尽全力赚钱,给孩子报最贵的早教班,各类培训班辅导班,为了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可是亲爱的爸妈,有没有想过,再贵的早教班可能也比不上每晚温馨的亲子阅读时光?再权威的培训班也不上家长亲自陪伴以身作则教给孩子的良好教养和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在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其中一个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瓶。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钢丝妈妈”更亲近。但小猴子只有饿了才靠近钢丝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身边。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小生命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它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更令人警醒的是,这些猕猴成年后,大多数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中,走路也蹒跚不稳,甚至连叫声都不正常,永远处在猴子社会阶层的最下端。即使通过人工办法让一些母猴怀孕,它们也对小猴冷漠无情,残忍虐待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这个充分证明早年情感滋润对一个有思维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所不可或缺的。

  父母的爱,是一个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为事业打拼,不是对孩子撒手不管的理由。

  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交流,是需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的,年幼时父母的高质量陪伴,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有的孩子虽然生活在父母身边,物质条件优越,玩具成堆,衣食无忧,可缺少父母高质量的陪伴,依旧是“隐形留守儿童”。孩子年幼时,正是父母打拼事业的关键阶段,但这不应该成为全权撒手把孩子交给老人保姆的借口。

  谁又不忙呢?再忙也要回家吧,哪怕只有半个小时和孩子相处,只要是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地陪伴孩子,都是有意义的! 不必要的应酬,就不用去了吧;新上映的电影,比得上和孩子一起玩耍的亲子时光吗;手机刷微博微信朋友圈,真的比陪孩子讲故事更有意义吗?孩子真正在自己身边,只有短短的十几年而已,既然决定生下宝贝,为什么不尽力陪伴他们,共度美好的亲子时光呢?

  “无回应之处,就是绝境”。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永远是孩子最好的学校。多陪陪孩子吧,不要让孩子的心“留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