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在你与同事、朋友、家人打交道的时候,有时候对方会突然变脸不悦,或者是关系变得陌生?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说白了,是你在人际交往中“不拘小节”,在行为举止上有不恰当的地方,不是你的话让对方理解偏了,就是你不自觉地使用了让人不舒服的态度。这就是对别人的无意伤害。
无意伤害,是指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许多无意行为,或是自己根本没有认识是错误的行为,给孩子造成了心灵伤害。也就是说,父母认为一些“理所当然”教养方式,表面上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妥,可实际上,却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不是让孩子感觉这样做是没有错误的,就是让孩子原本自信的心转为极度自卑。
为了方便说明和解释,还是让我通过事例来说父母的一些无意的伤害行为,有些还是隐藏比较深的,以此给大家一个警示。
实例一:带着孩子违规。最常见的情况是过马路,成人遵守不遵守交通规则我不管,但带着孩子不按照信号灯走的大有人在。家长总以为有自己保护,是不会有意外的,可问题是,这样的举动和孩子受到的教育截然相反,你是准备让孩子遵守规则呢,还是希望他们破坏规则?或者说,让孩子没有明白规则是无用的,等自己走的时候,也可以闯红灯?
实例二:没有意识到让孩子违规。比如你让孩子去帮助你买包烟,孩子也顺利买回。在这里,所有人都在变相让孩子去违规,因为香烟是不能销售给未成年人的。这种情况发生后,也会使孩子对规则产生错觉,认为只要是家长允许的,就可以去做,完全忽视整个社会的一般性规则。比较麻烦的是,这种潜在的伤害,可能在短时间是不会体现出来的。
实例三:无视孩子感受对外人说违心的话。比如你带孩子外出,你不喜欢外人摸孩子,可一个陌生人在夸奖孩子的同时,手快摸了孩子,孩子想躲未成功。你虽然非常不高兴,但依然向对方说“孩子认生”。本来孩子做的非常好,可是家长出于自己的面子,对外人说这样的违心话,就容易让孩子引起误解:“我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实例四:家长说了太“实在”的话。比如孩子在家里练习唱歌,确实不好听,于是有家长就说类似“真难听,像个破锣!”、“噪音!”的话。当父母说这种无意伤人但实际已经伤人的话,由于这是孩子信赖的人所下的结论,可能使孩子认为自己真的是没有唱歌的能力,由此不但对唱歌失去信心,也会一些到其他方面,例如学习和自尊。
实例五:习惯性猜测孩子行为。比如孩子喜欢拿了东西不放回原地,某次你的一只笔不见了,你上次孩子很喜欢玩,于是你就问孩子笔到什么地方去了。如果孩子说自己没有拿,有些家长就会说: “你没有拿,那怎么没有了?一定是你忘记还回来。”这种凭过去“经验”来主观武断地推断孩子的行为,实际上在变相猜测孩子撒谎和否认可能是自己忘记的。
实例六:确实说对但又“冤枉”孩子。还拿例五说事,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当你的笔不见的时候,有可能真被孩子拿去玩了。当你问孩子笔到什么地方去了,孩子回答没有“拿”。结果你在孩子玩具中找到,于是暴躁的家长会因孩子“撒谎”而惩罚孩子。但真实的情况是,孩子虽然做了但也真的没有撒谎,确实是孩子完全忘记了,属于这个年龄段的正常现象。
实例七:替孩子做决定。比如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小朋友邀请自己的孩子去他家玩,父母抢在孩子说话前,不假思索地代孩子说不去。这是父母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希望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主,这样有损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而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有时还会故意不听话。比较好的方式,是应该听听孩子自己的想法。
实例八:家内家外标准不一致。许多父母在外面对谁都客客气气,可是对自己的家人却很严格和苛刻,对孩子就希望是服从。其结果,会导致孩子认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父母不高兴往往是自己有问题。所以孩子在人格形成过程中需要的自信和尊重,经常被忽视了,长此以往孩子肯定会和父母疏远。这也是为什么祖辈喜欢溺爱孩子的原因之一,变相的补偿。
这类无意伤害孩子的例子,我井中月在生活中还可以举出许多的,也并不少见。只是大家都习惯成人的惯性希望,加上其危害不是立即显现,所以常常未能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作为父母,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要抛弃喜欢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要在无意间对孩子心理上的损害,避免对孩子的人生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造成无意伤害的诱发因素是家长的无意行为,但真正的根源则是孩子心理和性格依然处于发展过程中,其承受力是很有限的。从另外一方面讲,这也是家长自己长期形成的为人处事方式,是往往以自己为中心来看待事物的方法,很少考虑对方的感受。孩子在模仿学习过程中,即造成了认知混乱和亲子关系上的隔阂,也会养成这种不良习惯。
对于婴幼儿,是很希望得到家长的认可和肯定,对于他人的评价特别在意,尤其是父母对他们的态度显得更为重要。而家长的不经意的、不假思索的一次言行,以及随便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都可能是对孩子一次无意伤害。家长不要认为无意的伤害不是伤害,孩子心理也是受到负面影响。由于孩子没有得到很好的尊重和信任感,到了青春期就产生争执,孩子对抗就会比较强烈。
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看看自己的言行是否得体,以及对孩子是否有所伤害。如果有时真的在无意间伤害了孩子,就应该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能总拿“我是为你好”这一句话来为自己解脱,要真的和自己教育上的无知做斗争。另外,家长也要认真考虑一下,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是否有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