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母亲:你的孩子更爱谁?
2008年09月22日 09:31
中国的家长时常喜欢问孩子这样一个问题,“爸爸和妈妈谁更好,你更喜欢哪一个?”孩子们通常会以“都好,都喜欢”来回答。其实,在孩子的心中,父母的地位未必就是平等的。
点击图片查看下一页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公众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建新研究员就公布了一项初步研究成果:通过对北京、河北、山东三地的1000多名城市儿童的研究显示,我国6到12岁的城市儿童存在着“厌烦”母亲的倾向,而父亲相对来说却成了孩子眼中的“红人”。
张建新教授说,与孩子交往频率的高低不一定与孩子们内心的情感倾向正向相关。在现代生活中,父亲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事业上,教育孩子的任务很多时候都落在母亲的身上。但许多母亲缺乏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因此,与儿童否定或忽视形式的接触越多,就越会导致儿童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抵触和厌烦的情绪。比如,许多母亲都以自己的期望值来要求孩子,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会不停地唠叨,责备。时间长了,母亲的话不仅不再受到孩子的重视,而且可能在孩子的内心形成负面的形象,如“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与母亲相比,由于父亲平时对孩子管教比较少,而且父亲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也更多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关注比较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像母亲那样“面面俱到”。所以,孩子与父亲之间的接触或者导致陌生感,或者产生宽容感。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不像母亲那样鲜明和强烈。
在6至12岁年龄段的孩子的家庭中,大部分都是父母占着主导地位,所以,出现亲子关系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很多父母不能够实事求是,过高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或者把自己未实现的心愿强加到孩子身上。比如,强迫孩子学习各种技能,达到自己所要求的程度,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就采用讽刺挖苦,甚至打骂的方法。实际上这些都属于一种精神虐待,不仅起不到作用,反而会害了孩子。其实,这些东西说到本质上是由于父母缺乏社会安全感所造成的,他们担心孩子,也是一种对自己未来缺乏信心的表现。
推荐阅读:过度兴奋的孩子或是多动症 压力过大的孩子容易有心病
点击图片查看下一页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公众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建新研究员就公布了一项初步研究成果:通过对北京、河北、山东三地的1000多名城市儿童的研究显示,我国6到12岁的城市儿童存在着“厌烦”母亲的倾向,而父亲相对来说却成了孩子眼中的“红人”。
张建新教授说,与孩子交往频率的高低不一定与孩子们内心的情感倾向正向相关。在现代生活中,父亲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事业上,教育孩子的任务很多时候都落在母亲的身上。但许多母亲缺乏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因此,与儿童否定或忽视形式的接触越多,就越会导致儿童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抵触和厌烦的情绪。比如,许多母亲都以自己的期望值来要求孩子,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会不停地唠叨,责备。时间长了,母亲的话不仅不再受到孩子的重视,而且可能在孩子的内心形成负面的形象,如“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与母亲相比,由于父亲平时对孩子管教比较少,而且父亲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也更多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关注比较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像母亲那样“面面俱到”。所以,孩子与父亲之间的接触或者导致陌生感,或者产生宽容感。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不像母亲那样鲜明和强烈。
在6至12岁年龄段的孩子的家庭中,大部分都是父母占着主导地位,所以,出现亲子关系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很多父母不能够实事求是,过高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或者把自己未实现的心愿强加到孩子身上。比如,强迫孩子学习各种技能,达到自己所要求的程度,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就采用讽刺挖苦,甚至打骂的方法。实际上这些都属于一种精神虐待,不仅起不到作用,反而会害了孩子。其实,这些东西说到本质上是由于父母缺乏社会安全感所造成的,他们担心孩子,也是一种对自己未来缺乏信心的表现。
推荐阅读:过度兴奋的孩子或是多动症 压力过大的孩子容易有心病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