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孩子摔倒了 ——如何抚慰受伤的孩子
2015年05月31日 16:08
  时刻关注,绝不越界。只要你需要,我就在你的身边,不离不弃;如果你不需要,我选择放手,并远远地看着。

  孩子摔倒,父母该如何做,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有人说要让孩子自己勇敢地站起来,也有人说要赶紧抱起来,还有人说要安慰孩子,同时让孩子学会安慰让自己摔倒的地板,各种说法都有,各种做法也都有,可是,还是时不时有人会产生各种疑问:“我这样做对吗?会不会显得太冷血?”“我这样做会不会惯坏了孩子?”“我这样做是不是太矫情?这样适合养育男孩子吗?”

  一个简单的养育行为背后隐藏了父母们无数的担心和焦虑,大家想到了这些想到了那些,甚至想到孩子成年以后的事情,唯独没有想到的是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在孩子摔倒时,他需要什么?如果他需要父母的安抚,那么父母就应该过去安抚;如果他不需要父母关注这件事,那么父母就应该淡然处之。也就是说,孩子摔倒后父母怎么办,不是由父母决定的,而是由孩子的心理需要决定的。

  每次我跟人讲这个观点时,都有父母大吃一惊,有种对孩子失去控制的感觉:“什么?我抱不抱孩子是由孩子决定的?那孩子还不反了天了?那他还不被惯坏了?”

  孩子到底会不会因为父母听从了自己的心理需要而被惯坏呢?我们分析一下孩子在摔倒的时候可能有什么样的心理需求。

  孩子摔倒后,第一种需要是关心和爱。

  孩子摔得很痛,这时候他本能的反应就是找妈妈,想要妈妈来安抚自己,如果妈妈看到他摔倒了,非常关切地把他抱起来,给了他关心和爱,孩子会很满足,痛也不觉得那么痛了,这个内心得到满足的孩子有了足够的力量继续探索世界,这时候孩子处在一种满足、快乐的状态。

  相反,如果妈妈这时不顾孩子的需要,非要让孩子自己站起来,或者冷血地任由孩子哭泣,孩子内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怀疑父母到底是不是爱他。孩子接下来做出的一个举动必定就是“索爱”,通过哭泣、求抱来赢得父母关注。如果父母还是严厉要求他或者漠视他,不给予他所需要的关心和爱,孩子下一步就会通过所谓的“不当行为”来试探父母了,比如打架、扔东西,或者黏妈妈。事实上这些都是孩子在告诉你:“我需要你们爱我,我需要安全感”。遗憾的是,越是孩子行为发展到后面,就越难赢得父母真正的关注,孩子的心理饥渴也就越严重。

  也有妈妈反映,自己的孩子真的只是被小小地绊了一下,可他就是要妈妈抱着,而且抱着就不下来了,这个妈妈认为,这种行为如果出现一次两次,可以说是孩子在撒娇,可是如果他每次都是这样,恨不能像个八爪鱼一样攀着妈妈,那可不就是被惯坏了吗?

  这种孩子是被惯坏了吗?一个孩子想要妈妈抱,不能随时提出来,不能随时得到满足,居然要通过摔跤、黏妈妈来得到满足,成人不应该反思吗?摔跤然后借摔跤之机求得梦寐以求的拥抱,即使妈妈厉声呵斥也不撒手,这个孩子的心理饥渴是多么的严重啊,妈妈应该感谢孩子给了自己这样一个弥补的机会,应该好好反思自己的养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一有问题就贴上标签,说孩子被“惯坏了”。

  孩子摔倒后,第二种需要是自己的空间。

  有些孩子摔得并不严重,或者是即使很痛,但他的注意力却在别的事情上面,他根本就没有把摔倒当回事,那么这时候他需要的就是自己的空间,而不需要别人去关注他摔倒这个事情。

  这时候父母顺其自然,不理会孩子摔倒,会把孩子惯坏吗?这个担心应该是很荒谬的吧?

  顺其自然,对孩子放手,这个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易,有很多的家长做不到。不信你可以观察一下,多少父母在孩子摔倒后,即使知道孩子没事,知道孩子不想要听自己唠叨,却仍然控制不住唠叨孩子:“叫你慢点跑,你看你摔倒了吧!”哪怕孩子已经跑远了,依然能听到父母的喊声:“你慢点,别又摔倒了!”仿佛只要说了这句话就算是尽到了做父母的义务一样,也仿佛只要说了这句话,孩子就会因自己的提醒而不再摔跤一样。

  还有些妈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当孩子摔倒后,不管孩子需要不需要,第一件事就是冲上去抱着,用无比悲伤的语气安慰孩子。我曾看见有个妈妈在孩子摔倒又爬起来跑走以后,一个劲儿追上去问:“你要不要紧?要不要我抱抱?来,我抱抱,哎呀,心疼死我了,宝贝,妈妈爱你啊!你可不能有事啊!”

  孩子不耐烦地想要挣脱她,可是这个妈妈沉浸在自导自演的场景剧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拥抱对于孩子而言,就是一道枷锁,这种拥抱完全是妈妈自己的需要,可以说这个妈妈爱的不是站在她眼前这个真实的孩子,而是她想象中那个受伤的孩子。

  从孩子的这两种心理需求来说,无论我们顺应他们的哪种需要,都不可能把孩子惯坏,事实上,孩子不会因为父母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而被惯坏。那些所谓被惯坏了的孩子,都是长期被父母忽略了心理需求的孩子,父母因为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出于愧疚,又通过各种物质产品和无原则的迁就来补偿,这样,孩子长期处于心理饥渴当中,学会了利用父母的愧疚进行各种索取,这才有可能被惯坏。

  在对待孩子摔倒的问题上,我也曾经走过弯路,我一度使用“选择性忽略”的方法对待,当孩子摔得不严重时,我会假装看不见;如果孩子哭出了声或者是眼神和我对上了,我就会过去安慰他。因为我当时的想法是要让孩子知道:妈妈很爱你,如果看到你摔倒,妈妈会第一时间给你安慰的,但妈妈不能时刻跟在你身边,如果你摔倒时,妈妈没看见的话,你需要自己爬起来,安抚好自己的情绪,继续前行。

  其实这也是我自己的恐惧在作祟,我担心孩子缺少独自面对伤害的机会,事实上,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独自面对伤害的时间很多,我们不怕孩子经历挫折,但也不需要刻意给孩子制造挫折。再说了,在孩子面前装,一次两次行,装多了,孩子总有一天会识破这种伎俩,到时候孩子会怎么想呢?只怕他也会给妈妈贴上一个“冷漠”“虚伪”的标签吧。

  那么,当孩子摔倒需要我们安抚时,我们应该如何安抚呢?

  首先,接受孩子的各种情绪表达,包括哭泣。

  哭是孩子表达自己的语言,如果孩子摔得很疼,大哭不止,请不要说“别哭了,不痛啦”,也不要说“不要哭,男子汉哭什么哭”等话语,更不能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他停止哭泣。

  因为哭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一种能量的流动,当孩子哭的时候,他的能量是完全向外流动的,如果我们非要将这股能量给堵住,逼着这股能量往内收,那么伤害的将是孩子的心灵。还有的妈妈会在孩子哭的时候说:“你可以哭,不过哭也一样疼”这种话同样表达的是一种不接纳,什么叫“你可以哭”,孩子不是正在哭吗?哭是孩子自己的权利,他需要被人允许吗?如果父母真的接纳,就不应该否定孩子的情绪表达,更不宜用这种大话套话来说教。

  其次,接受孩子的语言表达,不否定,也不评价。

  比如孩子哭着说“好痛”,大人不要随意打断,更不能直接说:“不痛不痛,男子汉这点痛怕什么。”

  孩子感觉很痛,这是事实,如果大人偏偏要说不痛,说明大人根本就不理解他的感受,这会让孩子产生自己被忽视、被否定的感觉,也有可能让孩子产生愤怒:“我就是很痛,你怎么可以说不痛?摔倒的是你吗?”

  再次,不要对孩子总结经验教训,试图讲一番道理。

  当孩子处在情绪状态中时,他需要的是我们的理解和抚慰,而不是我们高高在上地给他教训,因为这时候你告诉他摔倒的原因,无异于一种变相的指责:“你就是因为没有按我说的做,所以才摔倒的。”“你就是因为不懂我说的道理才摔倒的。”这是处在情绪状态中的孩子不愿意听到的,因为不愿意听,所以他根本就听不进去。

  要知道,孩子摔倒后他会自己总结原因,不需要我们说,孩子天生就会。即使我们有一肚子大道理,不吐不快,那也不应该在孩子摔倒的当下说,而应该在孩子情绪完全恢复正常以后再说。

  最后,安抚要有度。

  妈妈要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和状态,如果孩子已经完全好了,不需要我们再抱着他安慰了,那么我们应该随时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否则,孩子的情绪早就稳定了,妈妈还陷在里面出不来。

  那天豆豆不小心摔了一跤,咬破了嘴唇,磕得满嘴血,他爬起来张开“血盆大口”说:“没事没事,有一点点痛,不是很痛。”

  实话讲,我当时很想抱抱他,可是他不需要,他赶快漱漱口,继续和孩子们跑去玩了。当时有人说:“豆豆怎么这么勇敢?”

  我想,他不是勇敢,他是知道,任何时候,只要他需要,妈妈都在他的身边,所以,他完全不需要利用受伤来求得妈妈的同情和爱抚,他更不需要费力气去确认妈妈是否爱他。所以,当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时,他就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做。

  对于孩子摔倒,我的态度是:时刻关注,绝不越界。只要你需要,我就在你的身边,不离不弃;如果你不需要,我选择放手,并远远地看着。

  返回目录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