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怀疑这是中国医药创新的黄金时代。但是,这似乎与中医药无关。
当下人们已经习惯性的将新药上市的数量作为衡量化药、生物药行业创新发展的唯一标准。而他们也不负众望,获批的新药数量屡创新高。人们也不假思索的将这一标准套用到中医药行业身上。在这样的标准下,中医药则像是被这一标准卡住了脖子、陷入了桎梏,不知所措。
在这种境况下,当人们在讨论中医药的时候在讨论什么?
某中药集体涨价、中医药都是骗人的、禁止西医院处方中医药,甚至当中医药企业一反化药、生物药企业在资本市场“跌跌不休”态势,开始触底反弹大涨时,人们的感受不是欣喜,而是莫名其妙......“体制内西化,体制外神化”这10个字再精辟不过的形容了中医药发展的现状。
我们从不怀疑研发出一款创新药的意义。但显然,这不是中医药创新的本质。
2019年,一场至今为止中医药行业的最高规格会议,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开启了中医药正本清源发展的新时期,明确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旋律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第一份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20条意见发布,为中医药创新发展梳理了脉络、指明了方向、给出了答案。
20条意见提出,要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营造珍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也就是说,中医药的创新不仅仅是研究发现伟大的青蒿素,同样重要的是文化创新、回归本原、提高质量,是对经典名方的挖掘和传承......
千头万绪,中医药创新的根基是人才。中国化药、生物药创新浪潮的开启,离不开十几年前那群怀着对中国创新药的极度渴望、对研发极度热爱的海归科学家们。如今,中医药事业的大发展和创新突破,也需要那样一群对中医药有理性、正确的认识,对中医药极度热爱的人来扛起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大旗。
广盛原董事长 徐胜
广盛原董事长徐胜就是这样一位探索者。他坚信,中医药的创新必须要文化引领,中医、中药不能分家,他坚定的推行医药合一,药食同源,采用道地药材,做出精品国药,让中医药成为人们可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让年轻人爱上中医药。
一、靠使命驱动创业,做值钱的企业
在一个人的命运之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人生的使命。
2019年,“使命觉醒”的徐胜,从一名职业经理人变成了一名创业者。
回看中国中医药企业的创业者,大致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是以云南白药、同仁堂、片仔癀等为代表的老字号掌门人。他们所带领的企业“家大业大”,凭借传承百年的重磅产品,历经时代变革,仍旧是我国中医药企业的典型代表。第二代是以天士力、以康恩贝、珍宝岛、步长等为代表的中药现代化企业的创始人,他们凭借个人胆识、魄力,抓住中药现代化的时代机遇迅速崛起,如今这些企业大多数已经到了二代接班人接受考验的时刻。而第三代创业者,他们没有厚重的家产包袱,只有在行业摸爬滚打积攒而来的实力,和让中医药复兴的一腔热血,这些特点,让第三代中医药人,对未来看得更准。而徐胜就是这样的第三代中医药人。
见过徐胜的人,没人能够否认、质疑他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自大学毕业后,他便在中医药行业打拼,他历任太极集团四川绵阳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神威药业集团总裁,且业绩显赫。但是他在做职业经理人时,却总是“不务正业”的操着老板的心,“总是想家国情怀,总是想这一行该怎么干,国家怎么干,中医药产业该如何发展、怎么振兴。”
决定创业时,徐胜就已经想得非常清楚,就是要为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做一家企业该做的事情,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为中医药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让老百姓少生病、不生病,减轻医保负担。从这个层面去考虑问题,去行动,去做一家越来越值钱的公司,而非只赚钱的公司。
当徐胜前往有“中国良药港”之称的大同创业时,一位业内友人这样鼓励他:“你不去做,谁去做?!”,而徐胜则笑着向记者解释道,这句话的含义就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在大同广盛原工厂总部,他像一名虔诚的布道者,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的为四面八方前来参观、学习、合作的团队亲自解说其中医药五行文化游廊所展示的95幅浮雕,畅谈中医药千年文化发展史。他要尽最大努力,让自己的热情点燃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去理解、认识、接受中医药文化,为中医药文化的回归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尽管在一些人眼中,徐胜出发的似乎有些晚了。但是在他眼中,中医药行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机会,尤其是随着中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加重医保负担,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会日益旺盛,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会进一步得以显现。徐胜认为,在中医药领域创业,如果找到了正确道路,就把握住了最好的创业时机。如果方向错了,出发的再早也于事无补。
二、坚持文化引领,让中医药回归生活方式
认知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
在冗长的中医药产业链上,徐胜没有选择任何看得见摸得着的领域去切入,而是一开始就将“中医药文化引领”当作重中之重,并做了大量的布局。
徐胜认为,中医药是科学与文化的结合,若只用片面唯物主义观发展中医药,是对中医药最大的伤害,让中医药的发展丧失了灵魂。中医药的发展,必须先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回归,只有当人们了解、接受中医药,让中医药成为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之一,之后中医药才能实现真正的复兴。
作为一家企业,如何将一种“文化”化虚为实?这是企业家必须面对的重大考验。
徐胜的策略是,化无形的文化落到具体的产业体系上。广盛原产业主要分为中医生活、精品国药、本草生活三个体系。
广盛原中医药文化博览苑是打造中医生活的重要线下载体,也是广盛原的样板工程。中医药文化博览苑里汇集了有名医坐诊的中医馆,中医历史文化展示,中药产品加工参观体验,以及中医药文旅等内容。
在广盛原的计划中,遍布全国的医药零售连锁也将是塑造中医生活的重要渠道。广盛原已经开启“连锁药店金牌中医药工程”,在药店开辟中医轻问诊专区。这样消费者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体验中医轻问诊服务,了解自己的体质、养成更好的个人生活方式等。而这些布局,既打通了宣传中医文化的最后一公里,也自然能够带动药的销售。
当然,在用户主权时代,流量是一切生意的本质,有效流量就是潜在购买力,如果不能吸引更多的患者用户,一切都将沦为空谈。除了线下布局外,在线上,广盛原通过大咖培养小咖的方式,提升中医医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医生;同时面向患者及中医药爱好者,做相关中医知识科普,以此来吸引用户到中医馆、药店、中医诊所等线下场景体验,而广盛原则可以做产品供应链,以此形成业务闭环。
意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产业振兴的探索在各个行业屡见不鲜,但是这一模式的推行,必须面对的现实就是,耗资巨大。徐胜并非对此毫无准备,只是在他的认知里,这更多是一种主动的、不得不的、难而正确的选择;这是中医药医为体、药为用,医药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属性使然;是摆脱已经固化的将医、药、卖药一分为三发展中药的必然选择。
倘若实践背离了初衷,这场创业则毫无意义。广盛原再出发,就是要“从产业的角度,为中医药事业探索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也只有去一个、一个的建中医馆、只有去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医生,让医生的价值得以体现,让中医药个性化诊疗、中医医生辨证施治的优势、特点必须回归,才能让中医药体系完整的传承下去。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若广盛原对模式的选择是为了让中医文化更好“传承”,那么对于中药产品的探索则展示了一条“守正创新”的可行路径。
徐胜没有带领广盛原去死磕研发一款中药新药,也没有费尽心思去打造一个中药大品种,而是去深挖经典名方。“祖宗的经典方子都是好的,治不好病的根本就是没把药做好”,显然这是一条看似更加明朗,却仍少有人走的路。按照经典名方做药,仅仅在道地药材的培育、选择上,就需要企业耗尽心思、披荆斩棘,放弃急功近利之心、平衡投入产出。
换句话而言,就是若企业能从源头把控,使用道地药材,将经典名方的品质做好,制造精品国药,在合理用药,按需来吃的基础上,即便不依赖医保,这些产品也完全可以被百姓接受,成长为市场潜力无限的“长尾品种”。而仅广盛原一家企业手中就有药品批文167个,其中独家品种15个,其10大经典名方中的儿童感热清丸、仲景胃灵丸分别于1597年1978年东传日本,热销至今。
“小红罐大蜜丸”是广盛原守正创新的切入点之一。大蜜丸是中成药的第一剂型。但是传统的大蜜丸给人以“傻、大、黑、粗”的刻板印象,包装落后,口感不佳,年轻消费者难以接受。
广盛原一改传统中药大蜜丸的包装形式,用轻便的小红罐包装,时尚、方便、健康,撕开即可食用。其大蜜丸基本都是经典名方,对组分药材全部严格精选产地,然后再采用优质药用蜂蜜和严格的工艺控制,使得广盛原大蜜丸,口感柔软、细腻。而这种让中药“嚼着吃”的食用方式,也让人们更容易接受中药,让疗效更佳的传统“丸散膏丹”焕发勃勃生机。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如何让具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人用历史的经典名方,在新的医疗环境与健康述求下,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价值?在国家目前对经典名方的界定还有待完善,多数经典名方中成药因为生产厂家多,价格低,没有企业愿意投入资金进行深入研究的大环境下,广盛原积极与国内中西医专家和医疗机构合作,开展高水平的临床研究。通过积累高水平的循证证据,充分挖掘经典名方的当代价值,这是广盛原“守正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发力点。广盛原不仅仅致力于成为“传统经方的弘扬者”,将当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常用“金方”进行开发和转化,成为“当代金方的推动者”也是广盛原的重要使命。
此外,广盛原基于药食同源的理念,正在开发一系列针对不同场景的食品级的中药产品,例如,“熬夜神器、开车神器、解酒神器”等,为人们的本草生活打造提供更多的选择。
三、夯实根基,曙光初现
当前广盛原仍处于打基础阶段。这一时期,除了让中医药文化回归,实现文化引领之外。徐胜还带领广盛原,对生产工艺进行全面规范、提升。
徐胜邀请原天津达仁堂制药厂厂长、安宫牛黄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人李燕钰加入,设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燕钰传习工作室。广盛原投入1.5亿元建设“国潮”车间,对广盛原产品线进行全面革新,立志做中药的第一品质。
在其“国潮”生产车间,全数据智能化自动化机器与传统工艺在这里汇集。纯化水系统,空调系统,环境的温湿度控制,生产过程控制,均在中央控制室的数字大屏幕上实时显示,让中药的生产全部实现数字化、全流程可控。也是在“国潮”车间里,天然晾晒、砂锅扣锻、九蒸九制、奶润酒炖、手工和药,这些传统制作技艺也悉数保存。
广盛原坚持推行师徒制度,设立广盛原传统炮制技艺传承工作室、广盛原传统制剂技艺传承工作室、山西省传统工艺创新大师/广盛原中医药公司总工程师李文成传习工作室,助力实现中药传统工艺的传承,以确保产品回归本原。徐胜认为,与时俱进的中药制备,就应该是让能现代化、自动化的全部实现,让该坚守的传统工艺更好的保持、留存。
一家企业要追求发展,终究不是靠一个人、一款产品,而是靠组织。2019年之前,广盛原的团队在100多人,徐胜加入后,对广盛原组织进行全面的变革,全面开启合伙人制度,充分激发人的活力,目前其团队已经到了1100余人。
徐胜带领广盛原所走的文化引领中医药发展之路成效已经显现。其成绩单显示,在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尽管其新产品仅销售了半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6000万元。而2021年,广盛原的终端销售额有望实现7亿元。
对于热爱中医药文化的徐胜来说,三的含义深远,“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徐胜也将广盛原的发展分为3个3年,第一是夯实基础的3年,第二是,快速成长的3年,第三是全面扩张的3年。在打基础的三年过后,徐胜将更加充满信心的带领广盛原人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而他所热爱的中医药行业,经历了市场对创新的质疑、中药注射剂的洗盘、集采靴子落地之后,中医药在慢病、未病、保健和医疗方面的价值和优势开始被资本市场理解和接受,中医药上市公司股价开始触底反弹。
就在2021年12月30日,中医药终于“苦尽甘来”,迎来医保支付的政策支持。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发布《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中医药服务价格管理、将适宜的中药和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完善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支付政策。
第三代中医药人,奋力扭转中医药“体制内西化,体制外神化”的生存状态,正在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文章来源:E药经理人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