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正文

奥运闭幕式“记忆之塔”是这样铸成的

  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396名“圣火”表演者,攀上“记忆之塔”,在立体表演空间,进行各种高难度动作的人体行为表现,整个“记忆之塔”幻化成一簇巨大的圣火,在人们心中熊熊燃烧,永不熄灭。

  这个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灵魂”作品,是艺术家们和演职人员历经10多个月的艰苦努力铸成的艺术精品。

  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执行副总导演章东新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2006年11月11日,闭幕式团队刚刚成立,最初的创意中就有这么一个“塔”,这是从苗族的踩刀梯表演中获得的灵感。团队最早的设想是用搭梯子的方式进行,由于存在安全隐患而放弃。最后,主创人员找到了现在的形式,就是由人去攀登“记忆之塔”。396人徒手攀登,更加直观地体现拼搏精神。2007年全年,团队都在围绕这个创意进行琢磨,力图使之更加浪漫。

  2007年底,在核心创意的实施中,团队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演员们在攀登“记忆之塔”的同时,还要通过搬树枝、垒树枝等方式,把“记忆之塔”垒成 “记忆之树”。攀上树的人带着叶子,将“记忆之树”变得郁郁葱葱。

  与此同时,技术人员通过数码投影技术将图像投射到“鸟巢”的碗边上。这些图像撷取了奥运会16天的珍贵镜头,通过360度银幕强化了人们的记忆。人们记住了夺冠的精彩瞬间,记住了场上场下的许多美好时光。

  “记忆之塔”用了一年时间设计制作,花了30吨钢材,塔能够伸缩,由五层升降结构组成,最高可升至23米。最大承载能力为20吨。最底端直径为20米。

  在“记忆之塔”上进行这样高难度的表演,需要胆大心细,更需有表演者有充沛的体能和相互间极强的配合协调。承担这一任务的396名表演者全部都是来自部队的文艺骨干。

  据开闭幕式副总导演陈维亚透露,“记忆之塔”可以说是编导人员和演员们共同创作的精品。对于编导而言,最初只是一个创意构思,这些演员们在排练中,和编导一起摸索,通过10个月的排练,最终实现了导演的意图。塔刚搭起时,编导们刚上到第一层,就头晕眼花。但现在,演员们能够自如地在塔上进行各种形体表演。从塔底到塔尖,演员们现在只需要12秒左右。

  熊熊燃烧的“圣火”,塔面上立体的跑道,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一个个精彩的造型从最初的构思,到一次次的排练,终于凝固。

  “记忆塔”塔体训练是闭幕式表演的核心内容,要求每名塔体组成人员既要有过人的胆识和头脑,又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闭幕式表演的成功和精彩。

  在塔的最顶端,马隆彬、李飞、刘子铭、慕宏伟、于云飞,用独特的舞姿演绎了“圣火”的熊熊火焰。

  “为了使舞蹈动作更加优美,我们自己加压,训练的强度很大,每次休息时,浑身痛得上不了床,只好往地板上一躺,不一会就睡着了。”队员张雷回忆说。

  正是在396名演员们的共同努力下,“记忆之塔”以其强烈的震撼力成为闭幕式的最大亮点。

来源:pckids2008-08-27 09:21:27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家喻户晓的84消毒液 你真的用对了吗?

孕期吃错6类水果 危害胎宝发育

你是合格的妈妈吗?10道题目测出来

猜你喜欢
相关问答
看了又看
相关文章
热点标签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