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孕 > 怀孕专题 > 正文

无奈的羁绊,遗传病的纠缠

2010-02-03 14:44 liangjiefen A+

<a href="//www1.pcbaby.com.cn/huaiyun/huaiyun_zt/shengnanshengnv/" target="_blank" class="cmsLink">生男生女</a>看过来:无奈的羁绊 <a href="//baike.pcbaby.com.cn/qzbd/3801.htmlycb/" target="_blank" class="cmsLink">遗传病</a>的纠缠_<a href="//www.pcbaby.com.cn/" target="_blank" class="cmsLink">太平洋亲子网</a>
重要
     
盘点:七类遗传系数最高的疾病    
  说起来似乎有点耸人听闻,从小病的耳朵发炎到严重的糖尿病……胎儿日后的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由遗传因素引起。虽然爸爸妈妈不能改变宝宝的基因,但是至少可以把自己的病史当作一种警示,更加关注宝宝与这些病史相关的身体问题,并及时对宝宝的健康检查,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把危险系数降到最低。以下向大家介绍七种家族遗传疾病以及应对方案……  
     
 
 
  编辑推荐  
   
  怪病“追杀”一家人  
  一个家族,8人患同样的病,6人死亡,2009年12月18日,湖南马王堆医院来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患者。在几位家人都黯然地离开人世后,他毅然迈出了抗拒死亡的第一步。  
 
生女孩要关注这些遗传疾病
  癌症是一个具有明显遗传特征的恶性疾病。如果家族中的乳腺癌患者是远亲,你的患病几率将略高于平均危险系数。 母亲患有结肠癌,其女儿会患上结肠癌的几率是6%(普通人患上此病的几率平均为1%)。如母亲是在45岁前确诊患上结肠癌的,那么女儿一生中患上此病的几率则增大到10% ,不仅如此,有卵巢癌、子宫癌和乳腺癌家族病史的女性,患癌几率普遍高于其他来自健康家庭的女性。[详细]
【 哪些疾病可以遗传?】相关资讯>>
想生男孩,就不能患这些病!
  通常若母亲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父亲正常,则儿子中有二分之一可能是患者,女儿中有二分之一可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这就是有些病只遗传给男性的原因。像这种只遗传给男性的疾病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疾病。

  ⒈血友病:病人血中缺乏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抗血友病球蛋白,如由各种原因造成创伤出血时,血液不能凝固,最终因出血过多而死亡。 [详细]

【染色体病你知多少?】相关资讯>>
 
什么掌管着遗传的“生杀大权”
  基因是贮存遗传信息的地方,一个基因往往携带着祖辈的一种或几种遗传信息,同时又决定着后代的一种或几种性状和特征。因此,正是它把握着遗传的“生杀大权”。基因是一种极为微小的物质。据目前所知,每一条染色体是由一个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构成。据研究,每条染色体上可有1250个基因,每处基因都有固定的位置,称作“传点”。就是这些基因决定了人的各种遗传性状。[详细]
孩子的常见病与遗传有关吗>>
解读遗传病风险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这类是常染色体遗传病,常表现为多指(趾)、并指(趾)、软骨发育不全、成骨不全、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
  二、X连锁显性遗传病这是性染色体遗传病,较为少见,表现为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性肾炎等。
  三、X连锁隐性遗传病这类是性染色体遗传病,较为多见,常表现为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尿崩症等。[详细]
孕妇注意地中海贫血!>>
孕前诊断遗传病获得成功 20多种基因病能治好
  我国著名生殖遗传学专家卢光琇教授宣布,一名带有遗传致病基因的母亲,经体外受精方式,通过胚胎植入前诊断排除法,产下了基因正常的健康婴儿。此举意味着我省医学界在阻断性畸形、地中海贫血等先天性单基因遗传病上获得成功。这位母亲携带的是可能导致男婴患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MD病)的致病基因。卢光琇教授介绍,DMD是一种遗传病,患者主要为男性,其发病率约为活产男婴的1/3500,我国每年约出生3000例这样的患儿。患儿多于4-5岁发病,常由于肌肉萎缩、无力而导致行走困难,通常于20岁左右因呼吸、心力衰竭而死亡。 [详细]
 
治疗遗传病办法多多
  谈到遗传病,人们就会觉得它没有办法治疗,为此有遗传病家族史的人,有的终生不结婚;有的结婚后终生不要孩子,还有的抱着撞大运,“没准我的孩子不会遗传上这种病”的想法要了孩子。[详细]
 
婴儿期的遗传病治疗
  1、小儿遗传代谢病:婴儿期主要表现为呕吐、多尿、肌肉抽搐等。重者发热、脱水,可致死亡。儿童期有消瘦、肢体疼痛、矮小和骨胳畸形等佝偻病表现,晚期肾功能不全,低血钾时可表现肌肉瘫痪。[详细]
 
脐带血的新作用
  骨髓移植一直被认为是治疗多种疾病的最佳手段,但在实际治疗中,一半以上患者通常都难以找到完全匹配的骨髓,捐献骨髓也并非总能在患者体内顺利生长。对此,一种更为方便可靠的代替品被发现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