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正文

快乐的“不教”早教

2010-05-10 09:47 佚名

cfp

图片来源CFP

  近年来,早教被越来越多的父母们所重视。但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早教机构,年轻的父母却很难挑选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机构或教育模式。社会上有很多早教机构,都宣称自己的教育模式独到新颖,能给孩子的早期教育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能让孩子高人一等。大多数父母们常以为早教就是去学兴趣班,培养一种兴趣爱好。

  而事实上,最科学的早期教育应当是进行一种“不教的教育”,就是更多地让孩子和让生命在自由中得到释放,让教育体验从重负变成快乐的一种教育理念。不教就是什么都不做吗?不教,不意味什么都不做,而只为孩子们提供各种适龄刺激的环境,让孩子们自己学习探究的一种学习模式。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环境,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各种生活习惯,引导孩子们学会学习就可以了。

  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五入为五色,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治国亦然。”这也说明了古人重视环境中潜移默化的一种教育功能。

  网友感受

  嫒丫:我是很希望我家宝宝能够快乐地学习,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我觉得宝宝早期的教育应该更注重对是对她性格、品德、生活和学习习惯、人际交往、想象力、好奇心等方面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能背几首唐诗,认几个数字,会唱几首歌,很怕他会的太多会造成以后的厌学。但烦恼的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引导,我也怕自己也会钻进了这个误区。

  幼师体验

  我是比较赞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的教育”。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我是这样体会的: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些东西该灌输的还是要灌输的,例如该观察的技巧、动手操作中的卫生要求、绘画中的技巧、阅读的方法、各种学习习惯、坐姿等等,这些都属于“学习常规教育”,是小班的孩子们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我们利用各种新鲜刺激的活动,一点一滴,慢慢积累的东西,在活动中,孩子们只要敢说、敢做就可以了,不需要他们有较强的探究分析能力。

  到了中班,是学习常规的巩固期,在这个期间孩子们已经较熟练的掌握了学习的技巧,这就要求教师们开始引发孩子们学习整理自己的探究结果,用各种绘画、表演、描述等形式表述出来。

  到了大班就是孩子们的收获期了,他们已经能够自主的探究学习,能够自主地调整和要求学习的内容,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像是很多老师说的:“大班的孩子们,怎么问题就是多?”如果多,你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所以对于早期教育,纯知识的教授是没有意义的,探究式的“不教”的教育能让孩子在快乐中有所进步。

  专家点拨

  人类已经进化了几百万年,在时间的长河中,人类从最早的语言、绘画到象形文字、再进化到文字,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从他自发的涂鸦、绘画,再发展到学习文字和算术这些抽象的东西,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孩子出生到这个世界以后,他需要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来认识世界,然后,通过这些自身的感受,积累感觉经验,形成最初的理解和认识;在今后的日子里,随着外界给他的信息越来越多,再不断去调整。

  孩子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感觉经验、获得形成清晰概念的能力之后,才能具备正确判断的基础,理解事物内在的联系。当孩子还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时,让他过早地学习知识,他当时虽然记住了,但是根本吸收不了。这就好比,我们给小树浇,可是,我们浇的这种水,根本不能被树根吸收,然后,水多了就要溢出来。给孩子灌输的知识如果太多,他不仅吸收不了,还会产生厌学。

  呱呱教如是说

  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所以我们需要思维。其实所谓“不教的教育”就是不教知识,而教方法、教思维、教思考……这些“教”是潜移默化,是循序渐进,是你慢慢的发现,孩子真的很快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