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正文

深圳家长都患“完美小孩期待症”?

2010-02-03 09:16 佚名

  4 家长迫不及待的焦虑从何而来?

  37岁的章力宏,为了让孩子多看书,把家里的电视卖了,直接告诉孩子:我们家没电视。32岁的吴昕每天都会更新孩子的成长博客,“我认识的妈妈里,十有八九都有育儿博客或开过育儿帖,每人至少加入了2个教育Q Q群。”她觉得自己对教育的关注相对其实十分初级。某二年级班上办迎新会,不过只是30个小孩的自娱自乐,但活动一结束,妈妈们立刻围上方才弹钢琴孩子的父母:你家儿子弹得真棒,从几岁开始学的,怎么练的,哪位老师教的,能不能介绍一下?但凡有些口碑的学校,诸如莲花二幼,按家长的说法,就是“挤破头都要进”,据说只是为了上那里的亲子班,每年报名前一天,凌晨3点去排队的家长都大有人在。深圳家长对教育热忱不容小觑,他们不断寻找各种途径,试图填满孩子的人生,各种成人学习的“幼儿版”正是应这些需求而生。

  学历竞争显然是家长们焦虑的根源之一。据业内人士透露,深圳中小学的升学淘汰率很高,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而本地大学目前还只有一所,大约只有50%的初中生能上高中,其中又只有10%能上重点高中。有经济条件的家长需要提早谋划出国打算,工薪阶层则必然从一开始就无法放松教育。于长江表示,深圳家长大多都是移民,靠打拼出身,人生观其实不同于内地,对社会转型的感触更深,让孩子出人头地的心愿更强烈。

  过度教育与全职妈妈的日益增多不无关系,因为以前是不可能有一位家长成为小孩子的“教育经纪人”,全权负责小孩的教育事务,这无形中会给小孩形成一种压力。因为全职妈妈牺牲了自我价值,而将价值都寄托在小孩身上,小孩的“成败”就与妈妈的价值感直接挂钩,这种情况下,全职妈妈将更难接受小孩的不完美。于长江说,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现在还形成了一种“新封建家族”,隔代抚养,节奏倒过来,老太爷被伺候,老太爷伺候小娃娃。四个老人退休后,注意力都在小孩身上,小团体酝酿出一种要培养出全才的情绪,给了小孩更大的压力。园岭小学副校长李志萍将此现状比喻成去体育馆看球赛,一开始所有人都是坐着的,你当然也能安心坐着;但问题是,现在大多数人都站起来了,那么,你到底是站还是不站呢?

  5 社会喜欢什么,不是教育的依据?

  “深圳家长误以为全球化就是知识的竞争,其实更深的层面是人格上的竞争,心理素质的竞争,甚至是体魄上的竞争。”过度教育和教育不到位的同时存在,令于长江感到有些遗憾。我们的小孩知识储备上确实很强,但我们输了什么?想象力,以及对自己的真实认知。薛涌曾在其专栏中提到中国大学生选专业问题———中国学生20岁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想揣测社会喜欢什么。

  过度干涉、过度保护、过度教育的“直升机”父母就像是启动了教育食物链的改变,父母的观念改变了老师的态度,老师态度影响孩子的动机。新锐早教专家小巫将完美小孩期待症归咎于父母是否有远见。“不要着急定义孩子”,小巫说,“我们不要比赛小孩小时候有多牛,要比的是整个人生过得是否充实,是否幸福。”这与台湾教育专家陈荣二的观点很接近。陈荣二认为,家长的痛苦源自没有真正接受自己的孩子,一旦坚信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价值,父母就能学会接受与放下。

  所谓神童教育,小巫最看不上,直接说,那都是被家长的急功近利培养出来的“小怪物”,过早地被强行输入知识,长大后不能形成自己的看法,不能创新,不能打破常规,注定成为一个塞满别人观点的“麻袋”。“早慧对人的一生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她自己的儿子Sam最让小巫得意的,不是学习有多优异,而是他的四任老师都像经过了统一培训,背台词似地说:“Sam就是我想要的那种孩子,他有领袖才能,有同情心,有恒心,够独立。有这样的学生,我非常幸运。”

下一页 余下全文>>(共计3页) 3/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