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画太有想象了,如果色彩更丰富一些,我想画面会更有特色!
你游泳的姿势很优美,如果能够把呼吸掌握好,那么速度就可以更快了!
太好了,你能想到帮妈妈晒衣服,如果以后能够把湿的衣服和干的衣服分开一些那就更好了。
其实这句流行语中体现的也正是一种凡事接纳在先的精神。
接纳,对孩子来说,其实就是意味着获得了一份理解、共情。共情是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名词,它也可以理解为共感、同理心、通情达理等等,意思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去体会对方的感受,从而和对方在情绪、情感上达成共鸣。
一旦我们发现有人可以和我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我们和对方心理上的距离就拉近了。相反如果对方无法和我们产生共鸣,甚至还对我们的情绪、情感和行为表示否定,那么心理上的距离瞬间就被拉开了。因为一个人最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被否定。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一个人对我们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即使那个人有再高的地位,有再强的能力,都是无法让我们对他产生好感的。因为每个人最爱的是自己啊,然后第二喜欢的就是那些理解和接纳自己的那些人。而任何不接纳的言行,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逆反"!
很多家长会问,如果孩子的行为是有问题的,是不是也一定要我们接纳呢?接纳的后果是不是会导致纵容呢?
其实接纳并不等于赞同。它只是要求我们能够站到对方的角度,站到对方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一些情绪和行为。如果这些情绪和行为本身是存在问题的,那么也只有先接纳了,才更有可能去改变。这也是我在前面的咨询中,会坚持问家长一个问题:"你能够理解你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吗?"在我看来,如果家长能够理解了孩子,就意味着他开始找到孩子情绪、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也就接近解决问题的答案了。
如果我们在心理咨询中,求助者产生强烈的阻抗,我们会发现其实问题就出在咨询师对求助的接纳和共情还不够到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或者抗拒,问题也往往出在家长对孩子的接纳和理解不够。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第一步。
接纳可以成为改变的开始
我们先来回忆一次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你是如何处理的情景。
下面是一位妈妈讲述的处理过程:
我的女儿很爱打扮,甚至在上课的时候还要化妆。老师三天两头告状,而且对她也很放任。不太管她的学习。甚至劝她退学算了。她回家以后,我就批评了她,跟她说,你现在还是个中学生,不需要这么打扮自己。但是我发现随便我说什么,女儿都不愿意听。而女儿对待我的态度很轻蔑。语气很不友好。会用"切--"这样的字眼。我觉得自己平时对女儿还是很不错的,都是好好的说。我老公对女儿的态度很恶劣,最近还打了她。夫妻俩的关系也越来越远。不仅为了女儿,而且也有其他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