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妈最初对儿歌的推崇,就是从这种直观的好感开始的。
幸运的是,桐妈在接受师范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专业的学习生涯中,竟然有缘多次与儿歌际遇,通过学习一些相关的创作知识及提交作为作业的习作,再次确认了这种文学题材的教育价值。因为篇幅短小、内容浅显、重视声韵美感的它们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易读易记易唱,既适合妈妈和宝宝的互动,又容易丰富或升华宝宝的生活经验。
基于这种认识,桐妈在有意无意地对桐桐进行早期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很注重利用儿歌这种形式。比如,产假期间,桐妈就背诵了上百首儿歌,还背了《三字经》,这样,照看桐桐的时候,看到相关的事物或场景,就可以及时从大脑中提取相关儿歌,随时随地地背诵给她听。后来桐妈上班了,给桐桐背应景儿歌的机会少了,诵读《嘟嘟熊画报》之类故事成了主要的教育形式,但在机会允许的情况下,桐妈还是会背诵儿歌给桐桐听,而且,这一时期桐桐学习儿歌还有了新的载体,那就是MP4,桐妈生日那天桐爸买回来MP4之后,就把桐妈常背的儿歌装进去了,而桐桐自娱自乐的时候经常拿着MP4完,通常打开就可以听到里面的儿歌,久而久之,至少对于前面的几首儿歌,就相对熟悉了。比如,第一个儿歌文件的第一篇是《小毛驴》,每次妈妈故意问桐桐“小毛驴在哪里呢?”她都会习惯性地给妈妈指MP4。至于给桐桐背过的其他儿歌,桐妈至今都不知道她到底还有没有印象,但桐妈相信,终有一天,桐桐会从中受益的。正如桐妈一位至今都在搞幼儿教育的同学所说的:不要忽视孩子的接受力,你现在教给她东西,因为她还不会讲话,看似一点也不懂,其实她心里很明白,等到她会说话的时候,都会一并还给你的。桐妈对这种说法深以为然,后来看孙瑞雪老师写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这本书时,一个爸爸讲的故事让桐妈更加确信这个事实,这位爸爸讲,他儿子很小的时候,他经常在睡前给他念《三字经》,后来儿子会说话后,竟然直接背《三字经》给他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