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宝贝是树枝,各种各样形状的,因为分不清是什么树枝了,没法给它们按照树枝的种类标识,最后只好按豆丁的想象给他们命了名。因此,“飞机”、“冲锋枪”、“丑八怪”、“香蕉”、“手”、“鱼”这些跟树枝没有丝毫关系的词全都用上了,它们的名字自然就因此变得有些古怪起来。
激发好奇心引导探索行为
第五类宝贝自然是小昆虫了。不过幸存的小昆虫只剩下一只当天逮着的蚱蜢。想到这些东西会腐烂发臭,妈妈有些发憷:“豆丁,这只小蚱蜢我们还是让它回到草地上去吧。要把它放进书里,它会死掉的。不过我们可以在这里画一只小蚂蚱哦!”
妈妈想,或许可以和豆丁一起制作些昆虫标本,不过还是让他以后再做吧,目前这个阶段让孩子纯净的童话般的世界留存得更久一些或许更有意义吧。想到这里,妈妈给了豆丁一支小蜡笔,豆丁果然兴致勃勃地画了起来。豆丁的“蚂蚱”充满了童趣,虽然不像蚂蚱,不过看起来也很有意思呢!妈妈应豆丁的要求,在这只“蚂蚱”下面写上:“蚂蚱,漂亮的蚂蚱,豆丁自己画的。”
这五类宝贝一页页贴好后,还剩下一些零散的宝贝,包括一颗山核桃壳、一小块红色的黏土、一片桦树皮、一粒不知名的野生植物的种子,这些都是爸爸妈妈带豆丁爬野山的时候捡到的,已经放家里差不多两个月了。
豆丁和妈妈一起把剩下的这些宝贝粘在笔记本里。粘好后,妈妈问豆丁:“这一页你想写些什么呢?”
“豆丁在山里捡的。”豆丁毫不犹豫地回答。
“你还想写点别的吗?”
“不想写了。”
既然豆丁不想写了,妈妈也就放弃了,还是尊重他的想法吧。
豆丁经常会翻看他这本自制的小小百科全书,并且随着他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他也会不时地提醒妈妈在这本小书里加入一些新的内容。比如,豆丁会时不时地提出这样的要求:“妈妈,你写上,泡桐树叶,大大的,柳树叶,细长的。”“山核桃壳、黏土、桦树皮、种子,它们都生活在大山里。”
随着《豆丁的宝贝》这本书越来越丰富,妈妈也会时不时地感叹一句:“哇,豆丁,你的书越来越好,越来越厚了哦!” 当然,因为豆丁想要添加的内容越来越多,妈妈也不得不在这本百科书的某个位置,时不时地插进去一两页,甚至有时还需要把已经粘好的东西揭下来重新编排。不过,这是妈妈非常乐意去做的一件事情,毕竟,每新添加一些内容,都是豆丁进步的表现呢!
自打有了《豆丁的宝贝》这本小百科之后,每当豆丁故地重游,他总是会在恰当的地点突然冒出一句类似的话:“妈妈,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豆丁的宝贝》里的山核桃壳呢!我们看看还有没有山核桃壳吧!”当然,与山核桃壳相关的一切事物也都成了豆丁关注的重心:山核桃树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果子成熟了,掉落在地面了……所有这些变化都以这本自制的小百科——《豆丁的宝贝》为纽带,被链接到了豆丁的记忆深处,同时也因此激发了他更多好奇的关注点,引导出更多有趣的探索行为。
带着宝宝一起走出户外,那些在我们眼里看来司空见惯甚至有些厌恶的小东西都会深深地打动他。与其打压宝宝这种探究的热情,不如想个办法来接纳他的这种热情,并且将他的这种热情拓展得恰到好处。每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都有它们独特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随着时光的流失,自然也就有了它们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来自它们自身的历史,也来自宝宝和它们接触的情景。将这些带着宝宝美好回忆的小东西利用起来,我们就可以拓展宝宝的知识面,同时也通过它们提醒宝宝去回想很多过往的时光,提升宝宝的记忆力,发展宝宝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盖茨倾囊相授:好奇心非常重要 怎样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呢? 体罚教育容易导致心理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