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该怎样改掉孩子急躁的习惯?
1、多玩能锻炼耐性的游戏
父母可以多陪孩子玩一些锻炼耐性的游戏,比如串珠子、捡豆子等,有意识地训练一下孩子的耐性;还有就是给孩子多玩一些益智类玩具例如积木类。要把一个个小木块堆积在一起组成不同的形状,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地堆积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就锻炼了孩子的耐性。此外,做手工也是培养孩子耐性的一种好方法,例如画画、剪纸,画好后沿着线小心地裁剪,自然而然地锻炼了孩子的耐性。通过玩这些锻炼耐力的游戏,孩子慢慢学会专注于一件事、对一件事有耐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片来源于太平洋亲子网
2、适当让孩子等待
3岁时的明明是一个特没耐性的孩子,面前的蛋糕还没吃完,往往迫不及待地嚷着要吃别的东西;如果要求没有被及时满足,他会立即发脾气、耍赖……明明妈开始很无奈,后来她尝试换了一种方法,就是跟明明说清楚,他的要求可以满足,但要“等一等”。
例如,明明要妈妈带去外面玩,妈妈就说:“好的,稍等一会,让妈妈先把碗洗了,再把你的水瓶装上水,我们就能出去咯。”孩子听到要求可以被满足,往往能够按捺住自己的急躁,静下心来等待。当然,刚开始不能让孩子等太久,如果孩子没有反感或不耐烦,则再逐次延长等待时间,让孩子的耐性越来越足。
3、延迟满足或适当不满足
有时候,“爱”往往容易演化成“溺爱”。在一些父母看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有求必应,而且越快越好,这无疑给了孩子一种错觉:我要干什么就得马上干什么。如果孩子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必然会有一场哭闹,而哭闹后往往换来家长的妥协。
其实,对孩子欲望的满足分为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5种。对待孩子,应该采取“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如果父母习惯于“即时满足”孩子,孩子就难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有耐性”的品格也就无法培养起来。要知道耐性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学习和自我克制才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