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正文

制度短板引发血荒 无偿献血“靠天吃饭”

2012-02-10 16:41 佚名

  最近,北京市关于“无偿献血挂钩高校师生评优、高校需专人负责献血工作”等规定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血荒”一词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纵观近几年,随着我国医疗服务量逐年提升,每逢夏冬两季,我国许多地区都普遍出现了用血紧张的状况,业内将其称为“季节性血荒”。

  究竟是何原因造成“血荒”这一顽症?记者在调研时发现,关键在于我国无偿献血制度“靠天吃饭”的短板,以及其背后存在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社会组织不健全、采血机构运行难、部分医院用血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专家建议,尽快完善血液管理制度,加强对临床用血的监管,缓解血液供需矛盾。

  无偿献血“靠天吃饭”

  我国实施的是无偿献血制度。与全国各地一样,四川省无偿献血以流动献血为主,主要来自于街头招募,由于尚未形成稳定的献血志愿队伍,天气变化影响人们外出就会造成采血量季节性波动,导致血液供应不稳定性。

  在成都市中心的天府书城门口停靠着一辆流动采血车,记者看到,成都市血液中心工作人员们正向路人发放无偿献血宣传资料,有部分群众参与献血,但与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成鲜明对比。工作人员冯瑾告诉记者,这里人流量大,他们每天都要过来,周末时一天可采100人左右,平时只有40-50人“夏天、冬天大家不愿意出门,采血量会减少,更怕遇到下雨天。”

  血站和固定献血屋也是我国无偿献血服务体系的阵地。然而,由于投入不足,无偿献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群众参与无偿献血服务可及性差。记者经常路过西南财经大学附近的一间献血屋,发现平时很少有群众前来献血,有时甚至大门紧闭;而在其他一些偏远市州,记者发现,献血屋更难寻觅。数据显示,四川省拥有血液中心1家、中心血站20家,全省181个县(市、区)仅有固定献血屋81个。

  在国外,青年志愿者队伍是无偿献血的一支生力军,但从我国情况看,这支队伍尚不健全。45岁的四川联通公司员工杨秀伟是一名献血志愿者,他坦言成为志愿者纯属偶然。“6年前,我在街上看到献血车,突然想起妻子生孩子时别人献血给她,于是决定无偿献血,后来就加入了这个队伍。要发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关键还要完善机制,扩大志愿服务队伍以及它的影响力。”

  我国人口献血率不高,是导致用血供应紧张的直接原因。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临床用血需求量以10-15%的速度快速增长,而我国人口献血率仅为0.84%,远远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

  “制度性短板”引发供血紧张

  记者调研时发现,从深层次分析,当前引发我国血液供应紧张的,还在于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业内人士将其概括为“制度性短板”。

  “制度性短板”最突出的表现为,无偿献血者稳定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成都市血液中心主任王乃红说,四川省对无偿献血公民在临床用血后实行“先缴费后退费”的政策,而无偿献血者异地用血后需要回到献血地办理退费。“区域的限制、繁琐的手续让许多献血者及其亲属并未能充分享受到无偿献血的优惠政策,不仅影响了公众献血积极性,还容易造成‘百姓无偿献血,血站却卖高价’的误解。”

  采供血机构人员编制与工作量发展不均衡,也是影响无偿献血工作顺利开展的原因。四川省卫生厅医政处副处长刘成说,2006年全省采供血机构编制人员约1106人,采集全血97.56吨,如今,血站工作量增加近80%的基础上,机构人员编制却没有相应增加。“全省所有血站平均另聘16人,才能保障采供血业务顺利开展,这加重了血站资金负担。”

上一页 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