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

图片来源于CFP

  早教越昂贵越疯狂

  “孩子自打上了早教班,花钱就跟流水一样,一张1万块钱的课时卡,4个多月就用完了,一到快续卡的日子心里就起急,我和老公真是典型的孩奴。”虽然小宝贝才一岁大,但娇娇妈和记者念叨起早教班的高收费时,语气中却充满了无奈与辛酸。

  “你的孩子在哪里上‘早教’?”“我已经买了一年的课?还划算,一节课不到100元。”“我也买了,为了提高自己的坚持性,一口气买了三年的,更划算,一节课才80元。”现在很多年轻父母,见面的问候语少不了有关“早教”的话题,除了每节课的价格,更多的是问“你的孩子学得怎样”。一节课45分钟,非会员一般每节课100元-120元,而会员则根据买课的次数,给予优惠,一般一次性也得交上万元。尽管如此,对于昂贵的宝贝计划,越来越多重视孩子早期教育的年轻家长仍然趋之若鹜。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目前贵阳市已有的10多家“早教”机构,作为会员的孩子大概在5000多人,会员费多的3万多元,少的也要上万元,而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不到六成。对于“早教”很多家长的认知都很模糊,有的则更是为了攀比。

  那“早教”究竟是什么样的概念?它针对的主要对象是谁?该如何正确看待、认知“早教”?

  现场:早教是堂游戏课

  地点:一家全国知名连锁早教机构。

  时间:周四上午10点半。记者隔窗观摩。

  10多个8个月至12个月大的孩子和他们的妈妈、奶奶、保姆一起围成一圈坐在地上,不太愿意听从指挥的孩子们,或躺在地上,或自己拍手,或想去抓一下旁边的小朋友,有个孩子还哭闹不止。老师和家长费了很大的劲才让这些小宝贝安静下来。

  随着音乐的播放,老师开始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动作。然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规矩地照做,一个顽皮的小男孩,硬从保姆的手里挣脱爬到一边去了,而另一个小朋友则自顾自地玩着手里玩具,一个孩子则什么也不做懒懒地躺在妈妈的怀里……面对孩子们不同的表现,老师没有停下来阻止,而是继续按照教案做着动作。而家长们则不断把孩子拉回圈子中。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有的孩子渐渐融入,而有的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整个过程中孩子们显得都很快乐。

  地点:另一家“早教”机构。

  时间:周六上午10点半。记者现场观摩。

  8个16个月到24个月大的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围成一圈坐在地上。音乐响起,这些孩子显然是老学员了,动作娴熟地跟着老师做动作,跟着老师开始学各种动物的叫声。一切都显得很合拍。然而在进入画画环节时状况出现了:有的小朋友认真地画着线条、圆圈……而有的则只是在玩笔,有个小朋友干脆玩撕纸,一位妈妈则把孩子的笔抢过来自己画了起来,另一个则手把手教孩子画。

  记者随机采访了站在旁边的几位母亲,他们说上“早教”,就是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和别的孩子一起做游戏。

  误区:让孩子过早学习知识技能

  在两家“早教”机构观摩采访的过程中,不少年轻的父母或小朋友的祖父母辈,抱怨教师不顾及所有孩子,只一味地完成教学动作,自己的孩子都没有学到。而有的父母却很坦然:“我们就是让孩子来感受集体游戏,交朋友的,学什么无所谓。”而另一些有心的父母,则觉得通过这些“早教”的课程,发现了孩子的很多特点,对今后引导孩子的成长有帮助。

  如此大的投入果真有效果吗?记者采访了部分家长。他们均认为学了总比不学好,效果应该有。而一位梁女士则告诉记者:“还是很有效果,我的孩子比其他没上过“早教”的孩子在认知能力、动作协调性上都更强,虽然家境一般,但为了孩子,我还是很舍得投入。”

  “实际上,把孩子送进‘早教’机构‘学习知识’,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金宝贝“早教”机构贵阳中心营运总监柏巧灵告诉记者。他说,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并不是要让他学会某种技能,或多少知识,而是通过一些训练的刺激,促进宝宝的感觉、知觉、动作、体能、思维的发育。而不少父母错误理解为,让孩子进行“早期知识学习”。

  贵阳市兴隆城市花园幼儿园园长李丽认为,不少家长错误认为“早教”就是让孩子过早学习知识,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此,在上“早教”课时,有的家长会表现得很急躁,当孩子的表现不理想或没有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时,就会强迫孩子或代劳。

  她说:“老师的教学动作实际只是一个示范,而家长更应关注孩子,通过他的表现了解他的性格特点个性差异,寻求有利于孩子心智健康成长的方法。为了让父母回去后了解孩子的表现和进步,以及在家如何与孩子互动,我们都为每位家长准备了教案,但很多家长都不会看。”

  对象:“早教”主要是针对父母

  “开始我是为了让孩子感受集体环境,觉得让她能尽早的接触一些知识,开发她的智力。可是几节课之后,我的想法全变了。我发现‘早教’其实不是针对孩子,应该是针对我们这些年轻的父母。”33岁罗洁是一位媒体记者,对于新生事物一向很感兴趣,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十分在意,她的孩子6个月时就开始上“早教”班,如今已经一年了。罗洁说,在上了一个月的课后,老师告诉她,她的孩子自主意识很强,让她回家做实验: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红点,让孩子对着镜子,看她是指向镜子里孩子的额头,还是镜子外自己的额头,结果孩子指的是自己的额头。“‘早教’课让我学会做一个有心的母亲。”罗洁说。

  4岁男孩杨阳的母亲记得孩子2岁上“早教”班时非常顽皮,每节课都有小动作,一次她很着急,就大声批评了儿子,儿子哭了。老师当时没说什么,课后把她单独叫到一边,告诉她,不应该当着大家的面训斥孩子,而且没有必要干涉孩子的行为,当时他虽然没有跟着老师的动作做,但他是在做动作的,说明他很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老师的动作实际是一个示范,是告诉父母回家后该如何与孩子互动,并不是完全一味的照搬。“当时,我很惭愧,原来是我需要学习。”

  在采访中,多家“早教”机构都告诉记者,早期教育的主要对象应该是父母,因为现在很多父母对于如何帮助和引导孩子成长缺乏相应的知识,而“早教”机构就是针对很多年轻父母在这方面的缺失,通过一些辅助课程教会他们学会观察宝宝,帮助他们掌握与宝宝沟通的技能,从而在家庭里帮助孩子的心智健康成长。然而真正能够认知这点的父母不多。

  专家观点1:上早教因人而宜

  鲁东大学教育系的张香兰教授则认为,0—3岁的确是孩子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如果能给予孩子充分正确的早教,对孩子今后发展的确很有帮助。但是否应该报早教班还是因人而异的,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孩子又对早教的教学感兴趣的话还是可以参加早教班的,对一些对早教班反感,不积极的孩子,就不应该强迫孩子去报班。

  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早期教育变成超常儿童,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早期教育首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应过度强调技能。不少家长把早教机构当成了幼儿园、游乐场,带着这种思想让宝宝上课,不会起到什么作用。此外,孩子父母是早教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要把在早教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对孩子进行真正的早期教育。

  另外,不要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去选择早教机构。家长选择早教机构时通常只注重宝宝对课时的即时反应和短期效果,而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一些机构为获取“好”的效果,甚至不惜请4岁孩子“表演”2~3岁孩子的学习内容,机构们利用了家长的急功近利心理,在产品研发和设计过程中将“教育表现”变为“教育表演”。这实质上已经违背了孩子身心的发展规律,不但帮不了孩子,反而可能耽误孩子。真正的早教产品应该是展示宝宝真实的“教育表现”,而不是“拔苗”和“粉饰”过后的“教育表演”。

  专家观点2:“早教”就是做“用心”的父母

  贵州师范大学讲师,学前教育硕士张地荣认为,掌握知识的能力是宝宝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力,良好的教育可以使这种潜力有所增进并充分发挥出来,但脱离实际的拔苗助长行为必将得到相反的效果。

  因此,早期教育不是学校序列教育在时间上的延伸,不是错误的把某些能力和认知提前的教育;其次,早期教育是广义的教育,是生活中点点滴滴无处不在的教育。更多的是爸爸妈妈的喂养,是整个家庭给宝宝创造的成长环境,是宝宝每天所见、所闻、所感受到的一切有益刺激,只要对宝宝的感觉、知觉、动作、体能、思维有所促进的因素都是“早教”的内容,其核心在于儿童心智是否健康成长,在于教育施予者的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是否有利于孩子逐步形成独立、积极、稳定、健康的人格、情感和思想。

  对于现在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的“早教”机构,她认为,专业“早教”机构提供的服务是格式化的,适合程序化操作的,便于大规模推广的某种教学程序,比起家长来说他们掌握更多的资源,更有专业性,但是他们却比家长们缺乏机动灵活性,不能针对具体某个宝宝的某种特定行为进行教育。因此,做“用心”的父母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早教”。

  新思维:把“早教”搬回家

  在不少父母还在为选择怎样的“早教”机构困惑时,已有一些父母回归理智,把“早教”回归家庭。

  “当我真正理解‘早教’的概念和内涵后,我不再把自己和孩子送到‘早教’机构。但我还是认为前期在‘早教’机构花的钱是值得的,至少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要‘早教’。”在我市一家IT企业工作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去“早教”班上课已经不是唯一的“早教”方式了,她选择现在已经开始流行的“生活式‘早教’”。

  陈女士说,虽然每天工作回家很累,但是都要陪孩子游戏、唱歌、读书给她听,通过家里的各种家具、餐具教她认知事物,并在玩耍中观察孩子的喜好、情绪变化等。目前已经半年,效果很好,一岁的女儿,观察力很强,家里某样东西的位置变换过,她能很快发现;社交能力不错,出去能主动跟小朋友打招呼,玩东西愿意同别人分享;生活习惯也很好,手脏了要求洗干净,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晚上睡觉前主动要求刷牙洗脸……

  对于陈女士的“成就”,张地荣硕士认为:“这些并不是‘早教’机构能够轻易实现的培训效果。宝宝要不要学,学什么,怎么学都应该是宝宝说了算的,父母、‘早教’指导老师的任务应止于为宝宝自我学习过程中创造最适宜的环境,而家庭就是最适宜的环境。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对孩子的‘早教’非常重要,仅依靠‘早教’班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

  然而她也认为,由于现在的年轻父母很忙,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生活式‘早教’”。而目前所主张的“parents as teachers(让父母成为老师)”,就是主张“早期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也就是说,在“把‘早教’搬回家”的前提是,父母要先接受“早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