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CFP
“虎妈”:给孩子明媚的20年,可能断送掉孩子未来的80年
独树一帜: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研、就业……孩子已经够累了,我们做家长的也心疼,但还是不得不给他们加压,否则孩子怎能挤得过“独木桥”?
那时花开:其实,这种家庭教育上的焦虑意识和忧患意识,存在于很多中国家长的内心,尤其是一些母亲身上,“虎妈”只不过是多数中国家长的缩影。
挺挺虎妈:如果我和孩子都生在一个不用担心就业,不用担心过度竞争,不用担心生存安危的社会,我也许也会主张让孩子有一个快乐、轻松的童年时代。然而,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转型时期的中国,人口太多,资源稀缺。如果送给未成年的孩子明媚的20年,那么就是很可能断送掉孩子后来的80年。所以,一个人生,前三十年是要用来奋斗践行的,只有过了这个阶段,才可以有资本或者有资格说“淡定”或“放下”。
前不久,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法学教授蔡美儿的《虎妈战歌》一书因讲述自己对女儿的严厉教养方式而引发了一场关于中美家庭教育的论战。“虎妈”的故事还登上最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教育子女,究竟该做“虎妈”还是“猫妈”,在网络上引发的热议持续升温。
“猫妈”:孩子的命运不该由家长主宰
我是猫妈:我不会像蔡美儿那样,不会给孩子太大压力,我希望他能有自己的爱好,发展出自己的特长,我不会替他作决定。
珑宝:虎妈的行为看上去非常严谨,而且刚直不阿,然而你可曾想过这严谨和刚直的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一个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家长,如何培养出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孩子?一个从未感受过理解的孩子如何学会理解他人?站到金字塔顶端的终归是极少数,但若要站得住,需要下面坚实的支撑,不能理解他人,关爱他人,人家凭什么要理解你,支持你。智商只是通往“成功”的敲门砖,而情商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悠然自得:虎妈式教育的最大缺陷是主体和客体易位,使得主体没有自我,没有自信,即便学到了死的知识,也会丧失活的能力。一只圈养起来的狼,即便学到了浑身本领,有能力去领导野狼吗?成人在经过繁忙工作后还要去度假调整一下心态,何况小孩?长时间不参加学校的活动,极有可能变得性格孤僻不合群,长此以往,别说去领导野狼,就连在野狼中能生存下来都难。如果蔡美儿至今没有因为她上一代虎妈式教育留下阴影的话,那么只能说明这种方式对她是适用的。但肯定没有普遍意义,要是这种教育方式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话,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都应该出现在虎妈虎爸遍地的中国了。
eaglefly2008:我们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成长,孩子穷尽一生也未必可以完成父母心中的目标。社会在发展,思维在改变,但尊重个体的自由、人格却从未改变过。如今,中国的妈妈们更愿意和孩子成为朋友,引导而不去蛮横,中国母亲已经在改变。“黄金棍下出好人”这一套教育子女的方式,我认为已经不合时宜,代表不了中国母亲的形象,这让世界对中国母亲有一种误读,更是一种误解。
“猫”“虎”之间
事实上,“虎妈”的过分严苛及“猫妈”的自由放任都是比较极端的个例。纽约大学文化发展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奈奥比·韦教授在一年多的中美育儿模式研究中发现,“虎妈”并不绝对地代表中国式育儿方式,而美国育儿模式也并非完全是纵容懒惰、毫无自律。
韦教授在中国南京调研了数百户中国家庭教育模式。她发现,其实很多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非常宽松,经常有家长向她咨询该如何跟孩子做朋友,如何让孩子更快乐。而她自己作为一个美国母亲,对8岁女儿和10岁儿子的管教非常严格。两个孩子各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表,自己铺床,整理房间,每天也要坚持弹钢琴和拉小提琴。
她说:“育儿模式并不是非此即彼,不是中式就是美式,不是‘虎妈’就是‘猫妈’。育儿模式也并非‘厚此’就要‘薄彼’,并非注重创造力就要牺牲学业。”
“最理想的其实是第三种模式:即取中西教育所长,补两者之所短,比如对孩子在社会、情感关系方面进行培养,教孩子如何去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掌握社会生活的技能,”韦教授说。
在马里兰大学工作的丽贝卡·麦金尼斯夫妇以及生活在华盛顿附近的华人王建存夫妇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他们认为,父母需要在宽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因势利导,从而培养出健康、坚强和自信的下一代。
麦金尼斯夫妇育有两个女儿,分别为9岁和14岁,他们要求孩子有自制力、有道德标准、尊重他人、讲礼貌,但不会要求她们无休止地背诵功课、做数学习题或每天花3小时练琴。他们反对体罚孩子,因为“体罚让孩子深感羞辱,让他们承受很大压力,而且效果不明显”,但要教会孩子基本的礼节、礼貌,为学习和玩耍的时间设立清晰的界限,在规则方面绝不退让。
此外,麦金尼斯认为,应多与孩子们开诚布公地讨论各种问题,让他们不断有新事物可以探索,使用新方式处理各种问题,并有自己的想法。这样能教会他们合理运用掌握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至于怎样的生活才算成功,麦金尼斯说,她不认为父母应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但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引导他们认识到他们想要追寻怎样的人生之路。她说,很多文化中都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概念,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注意的。
王建存夫妇有两个女儿,17岁的大女儿去年刚考上麻省理工学院,12岁的小女儿今年将升入初中。大女儿在初中时就在计算机编程和物理方面展现出天赋,在各种竞赛中得过不少奖,而小女儿则喜欢舞蹈、钢琴和绘画。他们在教育中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因材施教,两个女儿在学校都是成绩优良的学生。
同时,王建存的大女儿对自己的未来也很有规划,她清楚好的大学不仅要求学生成绩好,而且要求他们有领导才能,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她是学校辩论队的队长,也是电脑俱乐部的负责人,同时还是校报的技术支持负责人。至于将来,王建存说,他问过女儿想做什么,女儿回答说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韦教授强调,成功的育儿模式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所以育儿模式也不可能完全复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及不同需要,设定培养目标,最终让孩子在智力、情感、社会三方面均衡发展。
其他热点文章链接:
超人华裔母亲的东方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