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CFP
幼儿园阶层化——又一刺痛年轻父母神经的话题
“我们的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班里的孩子来自各个阶层,现在就不同了,好的幼儿园里都是有权有势的家庭的孩子,幼儿园已经开始阶层化了。”在日前召开的政协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侨联南京市委员蔡蓓对“有权的进公办幼儿园,有钱的进私立幼儿园,没钱的进非法幼儿园”这一学前教育怪象深有感触。
幼儿园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 “阶层化”趋势,这样的现实不免让人怀疑教育的公共属性。毕竟,经由教育的渠道,不同阶层的人才有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才有可能获得相对平等的社会流动机会。一个公平的社会,不应该人为地“人分几等”,而是能够给予全体社会成员以同等的发展权利。这样的图景不应该只是存在于理想之中,而应该首先体现在教育上。
幼儿园何以呈现阶层化?
幼儿园何以呈现阶层化?笔者认为,一个原因是国家没有将学前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规划。当前,国内的幼儿园一般分为公办、集体和民办幼儿园三个类别,三类幼儿园中,公办园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幼儿园都属于经营性质的民办企业。这些民办幼儿园要么收费高,成为贵族幼儿园;要么收费低,连起码的安全和卫生条件都很难保证。
另一个原因是国家财政投入不平衡。财政投入并非没有对幼儿园 “输血”,只不过这种“输血”往往只进入少量的公办幼儿园。遍布城乡的大量民办幼儿园,往往无缘公共财政,无法享受同等的“输血”待遇,也就很难发挥学前教育的公共服务职能。尤其遭到公众诟病的是,现有的很多公立幼儿园往往就是以前的机关幼儿园,政府的财政投入,也就变成了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子女的变相补贴。近日,媒体纷纷质疑广州市8所机关幼儿园获6863万元财政资金补贴的事件就属于此性质。可见,政府并不是没有对学前教育进行财政投入,只不过这种投入的“事业单位偏好”阻遏了其作用的发挥罢了。
不仅仅是幼儿园在阶层化
其实,时下“阶层化”了的教育,并不仅仅在幼儿园。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校园里,都不同程度存在这样的情形。北京大学教授潘维的一组数据显示,北大农村学生的比例从上世纪50年代的70%降至如今的1%。调查显示,即便是以农学为主的中国农业大学,1999年至2001年,农村新生均在39%左右,2007年已跌至31%。从中可以看出,农村学生的被边缘化,某种程度上使得底层社会成员改变命运的渠道越来越艰难,“阶层固化”已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学家的预警。
对此,整个社会的担忧是,穷人的孩子从一开始就在社会前进的道路上“掉队”,而这种“掉队”的命运恰恰是公众对社会分化恐惧的表征。正视“幼儿园阶层化”背后的“掉队”心理忧虑是一道社会考题。
寻求教育的公平
中国教育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是继续强化校园之中的阶层分化,让下一代的竞争沦为“拼爹”游戏,还是重新强调教育的公共属性,让教育真正恢复其公共服务职能?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曾动情地呐喊:“我们应当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向上流动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让所有人都能够怀有一个‘中国梦’,即只要是中国公民,只要努力向上,不论是偏远地区农民的子女还是城市居民的子女,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上升的空间,都可以凭借自身的才华和拼搏,改变命运。 ”
若真如此,这个社会将是一个永葆活力的社会,是一个起点公平的社会,更是一个让每一个普通中国人都拥有梦想的社会。
幼儿园阶层化现象摧残着教育公平,如果不改变,则社会的阶层固化现象是很难打破的。一方面要尽快将幼儿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范围;另一方面必须公平分配资源。要补贴都补贴,机关幼儿园不能享受“特权”。
其他热点文章链接:
超人华裔母亲的东方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