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CFP
2010年夏天,96岁的高月霞老人为在幼儿园给重孙争一“席位”,搬起躺椅加入排队大军,老人昏到的一刹那将一个硬生生的事实摆在社会面前“金猪宝宝”三岁找不到幼儿园!
早在去年年初的市人代会上,50多名人大代表敏感地预见到幼儿园短缺成为民生领域真空地带,于是从不同角度提出加强学前教育建议,最终形成重点建议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督办。
一年来,随着建议督办的深入,一项50亿的计划逐渐成形,未来5年兴建600所幼儿园,不仅如此,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前教育发展规划还单独成章地写入北京“十二五”规划。面对前所未有的投入和重视,常委会督办组和代表说,任务刚刚开始,将持续督促“宝贝计划”如期实施,而确立幼儿园的公益“身份”是大家的终极目标。
进质高价低的公办园太难
现象1:一半孩子没学上
从2009年开始,市人大代表卫爱民发现自己的选民信箱中,爷爷奶奶的来信格外多,反映的都是一个问题:自家孙子没学上。金猪宝宝、奥运宝宝井喷了!
代表调研列举了一系列沉甸甸的数字:2006年到2008年,北京3年新生儿共40多万,其中北京户籍孩子占49%。而现有幼儿园的接收能力只有22.6万人左右,仅能解决北京户籍儿童的入园问题,这无疑是出现“入园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采访中代表们坦言,简单的入园还不难,关键是进入质量高、价格低的公办园太难。以北京市第五幼儿园为例,近两年平均招收百余人,而报名人数却近千。卫爱民代表调研得知,北京1253所幼儿园,完全公办的只有148所,仅占总数的11%。
现象2:收入七成给宝宝
市人大代表李宗范列出了一个社区工作者寄来的“账单”:东城区某幼儿园每年赞助费7000元,各种费用加一起,一个孩子三年的花费是61680元。
“试想一下,如果三口之家,对于一个工薪阶层的家庭来说,夫妻两人每月每人平均收入2000元,家庭每月总收入4000元,年总收入48000元,就算选择在朝阳区等相对便宜的幼儿园入托,一年光给孩子花在幼儿园的费用也要占用这个家庭总收入的77%左右,其它是关于孩子的吃、穿、用等方面基本就没有额外花销了。试问,这样的花销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应该承受和面对的吗?”
“病根”在幼儿园属性不明
关注1:主体繁多体制不顺
去年初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宗范等51余人次市人大代表围绕学前教育提出10件建议,最后汇总成“加强发展北京学前教育,加强幼儿园管理”建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和副主任柳纪纲从上千份代表建议中将其确定为重点督办建议,牵头办理。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体办公室副主任孙世超介绍,“入园难、入园贵的核心就是幼儿园数量太少。”由于学前教育属非义务教育阶段,为数不多的公办园经费严重不足,亏空部分只能由家长捐资助学款补偿。
公办园、集体办园、民办园、其他部门办园……代表们坦言,1253所幼儿园被分成若干类型,经营主体不同,收费政策不同,在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乱收费、高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