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在实施“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政策后出生的一代,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可避免地长大成人,直至开始担负起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并承担应尽义务。与此同时,“第一代”独生子女虽已成年,但他们依然习惯着上一代的照顾,却又不得不开始面对自己的下一代。而他们的下一代却与他们一样,背负着相同的特殊身份:独生子女。
特点一:4-2-1的家庭模式。
独二代宝宝的家庭模式一般都是4个老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2人和1个宝宝。
许多独二代都存在社交问题。渝中区一知名幼儿园园长说,小班里50%的孩子不会与其他小朋友和谐相处。她说,年龄越小的孩子,这一点表现得越明显。从成长角度来讲,“独二代”的家庭关系更单一,他们不知道“舅舅”、“姑姑”为何物,也不知道“表哥”“表妹”。更没有机会在家庭获得与同龄人相处以及在同龄人和成年人之间周旋的经验,没有机会向兄弟姐妹学习和借鉴,即便是在青春期叛逆最需要的时候。
对策:
对于孩子社交等能力的培养,独一代非常看重,很多还特意为孩子打造社交圈。早早让宝宝进入社交圈。不要老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多多请社区里的孩子,邻居的孩子到家里做客,鼓励孩子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交朋友。平时在电视里,动画片里,看到小朋友有矛盾的情节,还可以和宝宝讨论,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做。
调查显示,“独二代”两岁开始进入社交圈。除了在幼儿园与老师和小朋友们交往,还包括和父母一起参加各种亲子活动或派对。
特点二:独生子女做父母,准备好了吗?
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双独生”年轻父母“只生不养”,“独二代”还面临父母亲情的缺失。17.2%的独二代经常吃洋快餐,15.2%的独二代父母每周至少带孩子去吃一次洋快餐;双独家庭(20.8%)幼儿经常吃洋快餐的比例高于非双独家庭(15.1%),每周至少带孩子去吃一次洋快餐的双独父母达到19.6%,较非双独家庭(12.5%)约高7个百分点。
月月是一个半岁宝宝的妈妈,她半年前生下女儿,就把自己的父母接到北京帮自己带孩子。她常感到自己和女儿就是妈妈的两个孩子,基本上妈妈负责所有的照顾小婴儿的工作,而自己还是要经常出去约会、跳舞,回到家还要在妈妈面前撒娇一会儿,然后再逗一逗孩子,烦了就到一边去干自己的事。月月感到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怎么也不如自己的妈妈和孩子的关系,心里酸酸的,同时又觉得孩子是个负担,不知道该怎么办。
对策:不管是不是独生子女,既然做了父母就要承担起父母的责任,做出父母应有的牺牲。如果妈妈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可以在奶奶,外婆等的协助下,多和宝宝在一起,多与宝宝交流,自然就会多一份责任感和耐心。
特点三:社会压力越来越大
“独二代”作为6位大人的“掌上明珠”,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记者走访主城“独二代”家庭,“独二代”月均消费在2000~2500元。一岁娃居然报名三个培训班,一年动辄近万元的“高价早教”受到年轻父母的追捧,一些包尿布的宝宝也在各展台间穿梭,课外教育正向低龄化发展。这些现象已经屡见不鲜。的确,当今的社会竞争越来越大,父母会对独二代宝宝有更高的期待,加之当今社会处在知识爆炸的年代。
“一定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首先要送到最好的学校”。贵阳市民周林和妻子都是工薪阶层。家附近有学校,可以让孩子就近上学。然而周林认为附近学校教学质量不够好,要把孩子送到市里最好的小学学习。孩子寄宿在老师家里,每月需支付一笔不小费用,周末还有各式各样的补习班。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也增加了压力。
“独一代”父母较父辈接受的教育程度高,他们希望自己孩子出人头地,更加注重对孩子的知识灌输和物质满足。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奔走于各种各样培训班间。很多孩子不仅要学习英语,还要学习书法、钢琴、绘画等。周末时间被各种各样的培训和补课占用。
有关专家认为,过早教育和养育焦虑将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不良影响,爸爸妈妈不免有拔苗助长的心态。
对策:让宝宝自由发展,切勿拔苗助长。也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宝宝身上。
其他热点文章链接:
不要对你的孩子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