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篇文章,讲述一个4岁男孩从玩具店偷偷拿回一个小玩意儿的故事。文章建议妈妈应该带着她的孩子去商店,把拿回家的东西还回来,并且向店主道歉。这是我们最经常看到或者听到的关于孩子做了错事怎么办的建议,也是很多妈妈在相似的情况下最经常采用的方法,但是,这一定是最正确的办法吗?在一位叫爱珂的读者的来信中,我们听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1

本图片来源CFP

  一个玩具和五个玩具

  这是爱珂小时候的故事:“一次,我和爷爷一起去商店,爷爷想送给我一辆玩具小汽车,但是我特别喜欢那个彩色尾巴的小马。可是我不好意思把我的愿望告诉爷爷,于是就在他没有留意的时候偷偷地拿走了一匹。回家之后,我的心里特别难过,整个晚上都很厌恶去回想这件事情。于是第二天早晨,我把事情告诉了妈妈。

  “妈妈态度让我终生难忘。她拿起那个小马,笑着表扬我能够承认错误,并且向我许诺说‘一切都会过去的’,然后就出门了。一个小时后她回到家里,又带回来了另外五个彩色尾巴的小动物玩具。原来,她去了那家商店并且又挑了几件东西给我,在结帐的时候,她告诉收银员她应该付的是是六件玩具的钱,并且说明了原因。

  “当时,我的心里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就是‘如释重负’吧。”

  我们很难轻易接受爱珂妈妈的这种方式,因为它与我们一直提倡的教育观点格格不入。一般来说,家庭教育强调是非分明并且前后统一,对于孩子的某种行为,我们应该保持同样的态度,这样才能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行为是大人赞同的,哪些则要遭到批评和惩罚。也就是说,不应该是今天禁止孩子做的事情,明天就被允许了,后天又变成禁令了。

  但是在爱珂的故事里,她的妈妈完全背离了这种原则。对于孩子的错误,她没有教训,也没有惩罚孩子,更没有表现出对孩子的厌恶,而是首先表现出对孩子的理解和爱,甚至还送给了孩子一些礼物。对于这件事我们应该怎么看呢?我们觉得,爱珂能够向父母承认她的错误并且深感羞耻,这就已经是对她的一种惩罚了,如果按照惯例依旧批评她或者要求她向店主道歉的话,就相当于让她再次面临尴尬,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惩罚有些过度了。

  那么,妈妈又给女儿买了五个其他的玩具小动物,这种做法明智吗?应该说,爱珂妈妈的处理方式有她的说服力,因为这涉及到家长希望通过这件事情达到什么教育目的。显而易见的是,女儿明白“偷东西是可耻的”,这说明此前道德层面的教育已经达成效果。此时,妈妈再通过小礼物告诉孩子:“妈妈是爱你的,即使你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妈妈一样不会嫌弃你和疏远你。”这样,情感层面的教育也完成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