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

图片来源CFP

  案例回放

  1. 妈妈把彬彬接回家,帮他脱大衣的时候,发现衣袋里有个硬硬的东西,拿出来一看,是个小小的玩具车。这不是家里的玩具,妈妈问彬彬是哪来的,彬彬回答说:“是幼儿园的。”“你怎么把幼儿园的玩具拿回家了!”妈妈一听就急了,这可不是好行为,一定要严加管教。“幼儿园的玩具不是你的,不能拿,你懂不懂?”彬彬被妈妈严厉的态度吓坏了,他不明白,妈妈为什么生这么大气,委屈地哭了起来。

  在妈妈的潜意识里,一定有个字若隐若现,只是她没有勇气直接说出来,那就是“偷”字。

  2.孩子上幼儿园中班,四岁5个月,拿幼儿园的东西.作为妈妈的我很生气,也惩罚了他,有几天也表现很好,我也对他进行了奖励,但今天又拿了他班小朋友折的一个小纸船,我看着那小船也不漂亮,他却当宝贝似的,从口袋里拿出来的时候,还悄悄的不想让我发现.该怎么办啊,嚷不得又打不得,真愁人啊.道理对于小孩子来说就这么难懂吗?

  很多家长都经历过类似的“事件”,并且也都有过这样的心理反应。其实,这真是小题大作了。我们不妨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看他们为什么要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然后,再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原因分析

  原因一:无意行为——分不清“自己的”与“别人的”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某件东西是属于“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界限并不清晰。他们很多时候只是单纯地喜欢这件东西,而将它放入囊中,就像从路上捡回一个小瓶盖一样。对于喜欢的玩具,孩子可能是在幼儿园里没玩够;或者一直想玩,但却被别的小朋友“占”着;或者想“独霸”这个玩具,只能他自己玩。

  总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具备有意“偷拿”的意识和能力,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大多是无意行为,因此,父母也大可不必“上纲上线”,对孩子严厉斥责。

  正确对待法:

  1、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好。这个东西是幼儿园的,它的“家”在幼儿园。幼儿园的东西是给所有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用的,而不是只给他一个人的。如果家里有类似的东西,拿出来给孩子看,让他更直观地明白,哪个是自己的,哪个是幼儿园的。

  2、让孩子懂得,想要别人的东西,必须经过别人同意。平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待人接物的方式,比如与孩子游戏,需要用他的某个玩具或用具时,可以说:“妈妈用一下你的蓝色蜡笔,行吗?”

  3、第二天和孩子一起把东西还给幼儿园老师,或者让孩子主动送它“回家”,并与老师沟通。如果老师能够先鼓励孩子知错就改的行为,再教育他以后不能再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