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一日看到自己的女儿正拿着紫色的彩笔在墙上乱涂,“不可以!”她忍不住对女儿大吼。女儿看着母亲,一脸惊恐,刹那间她了解她做错了事。她低下头去,一副快哭出来的样子。母亲唠叨了一会儿,告诉女儿色笔只能画在纸上,然后她抱着女儿想到她们可以一起做一件事:“刷墙壁!”她女儿再度亮起双眼,开心地跑去爬去拿海绵。
本图片来源CFP
上面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常常听到大人对孩子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可以”,禁止的内容都是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伤害或者会给父母带来麻烦的事,这些“不可以”指令,是为了保护孩子安全并帮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常常忽略,孩子会因此产生“羞耻感”。羞耻感是他人出现负性评价的指示剂,它意味着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所以,尽管羞耻本身是种不太愉快的心理体验,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他们衡量自己行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工具。传统看法认为羞耻感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反对让孩子产出羞耻感。其实,让孩子真正受伤害的,并不是羞耻感,而是父母无法帮助孩子从羞愧中复原过来。
如上文例子中类似的互动,保护了孩子的心灵,不会让其产生强烈的羞耻感,从而耿耿于怀。可以说,这位母亲成功地帮助孩子克服了羞耻感。长久的羞耻感会让孩子自我封闭、易怒甚至产生暴力倾向。想想看自己的情形,如果尴尬的感觉一直持续下去,你会不会想要逃开或做出一些反抗的行为?
那么,家长该如何对待幼儿的羞耻心呢?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两种类型的家长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