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教育过度了没?
图片来源于CFP
竞争从娃娃开始,这种说法已经过时,随着胎教地普及,教育竞争从胚胎就已经开始。深圳家长大多认为应该提前储备教育知识,从怀孕,甚至从准备怀孕的那一刻,就展开了彼此的教育知识竞赛。在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对孩子的人生介入过多的“直升机父母”、开始反对把育儿变成产品开发的“过度教育”时,深圳严峻的升学率、高龄父母和独生子女所承受的社会压力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是家长太过于追求完美,还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不得已而为之?充分教育和过度教育的边界究竟如何判别?
1 理论研究越科学、越艰深,教育越迷信?
有位家长在房网发帖,说自己宝宝6个月已经认识300字,会做10以内加减法,在网上引起轰动,无数家长跟帖讨教秘诀,恨不得和对方交换小孩。但从这些交流帖中,明显发现,深圳家长并非纯属盲目追求知识数量,而是动辄摆出科学教育的方式方法。比如杜曼闪卡、比如蒙特梭利,他们的每一个举措都有理论出处。深圳家长的教育已经不再依靠上一辈的经验或自己的直觉,事实上,是科学和权威。
冯德全、孙瑞雪,这些名字对家长来说,比老友还熟。早教书籍一直是深圳市场持续热卖的品类,深圳购书中心数据显示,最近畅销的书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深圳第一家早教机构出现在2001年,不到10年,深圳的早教机构即从一家发展到上百家。如同早教的概念从幼教中分离并成为一个独立体系那样迅猛,蒙特梭利、奥尔夫或PA T几乎成了家长选择教育方式的指导原则。
事实上,崇尚权威教育并非中国人的专利。当研究者宣称他们发现莫扎特的音乐可以暂时帮助提高IQ分数,有时高达九个点之多时,乔治亚州每个新生儿跟着妈妈从医院回家时,都会收到政府送的一张C D,名为《通过音乐的力量让你的孩子变得更聪明》。随着教育研究的日益宽泛,家长了解的、可选择的获得知识的方式、途径增加,必然会导致教育体量的同步增加。有资料显示,1981年到1997年,美国6到8岁的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下降了25%,家庭作业却增加了一倍多。以往游学最多从高中生开始,但已有培训公司在计划推出针对小学寒暑假的各式“游学团”。据说,台湾有学校甚至办了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科学游学团。其它还有诸如从婴儿开始的皮纹性向分析、透过婴儿的指纹判断是艺术型或领导型人物的咨询……这些衍生教育产物和科学研究的泛滥,尽管在一般人看来,未免有迷信权威的嫌疑。但如果你去问一个家长,那他十有八九会像3岁男孩轩轩的妈妈,第一反应就是:“深圳什么地方可以提供这些服务?我一定要带宝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