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我女儿自从上了中班之后喜欢上了画画,在家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不停的画呀画。最初,只是简单的线条,现在有几分像,并能有一定的主题。我对画画不太了解,所以没敢过多的指导,我只是鼓励她按照自己的路去画,我知道不能简单的以像还是不像来评判她的画,幼儿的画画应该还是以反映和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想象为主,至于技巧应该是次要的。不至你对此有何认识,请赐教。

  A:燕子,看到你的留言我受宠若惊啊,既然你信得过我这个半吊子,我就借机“拉虎皮做大旗”,把自己比较认同的相关知识在这里搬弄一下吧,蒙氏的理论色彩很浓,但你的处理方式告诉我,这也是你认同的。之所以专门弄成一个帖子,一是怕在留言板中写的太长不方便,帖子里可以编辑的漂亮一点,二是想借题发挥,趁机把自己近期习得的相关知识做个梳理,算作学习笔记,也算作跟更多妈妈交流的新话题:)

  从你描述的情况来看,显然孩子已经进入了绘画敏感期,通常这个敏感期会出现在在3-6岁之间(但也有不同意见,比如,我在前面《发现七田真》一文中提到的那本关于右脑的书中,似乎不承认有什么绘画敏感期,因为作者主张音乐要尽早教育的,而绘画能力则什么时候培养都可以),典型的表现是孩子对绘画产生了一种近乎虔诚的兴趣,整天执着、忘我地画,似乎画画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就像你说的“在家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不停的画呀画,”呵呵。这个敏感期发展的好,就可能奠定孩子成为绘画艺术家的基础。

  根据孙瑞雪的提法,绘画敏感期是孩子天然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在绘画中,他们根据内心的引导,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喜好、情感及对生活的感悟,并乐在其中,但他们所谓的画,最初不过是简单的线条、圆圈、线团等简单、粗糙的符号,如此重复一段时间后,当他们发现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画笔,便有了表达生活感受的欲望,早期的造型由此开始,我们会注意到,这个时期的孩子,所画的画开始有了一定的雏形,比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并喜欢拿着自己的画跟别人分享,充满成就感,但直到4岁半之前,孩子观察和表现的对象画都是宏观的、整体的,因为他们对细节不感兴趣,以至于成人很容易因担心他们的绘画能力而贸然去指导,致使孩子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放弃画画,从而造成遗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