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同伴交往中,孩子有时会在未经大人许可的情况下私自把家里的东西送给了别人。父母发现后,往往会有下面两种不正确的反应:

  第一种父母:“洋娃娃哪里去了?”孩子答:“我送给××小朋友了。”父母听后便不再继续过问。这种不置可否的态度使孩子误以为得到了默许,而下次再拿家里东西时依然不会考虑父母的意见。

  第二种父母:“洋娃娃哪儿去了?”“我送给××了。”孩子回答。于是父母大怒:“谁让你送人的?败家子!明天去要回来,否则下次再不给你买玩具了……”这类父母在不了解原因的情况下对孩子动辄训斥并加以威逼,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那么,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

  1、了解动机,区别对待。孩子送东西给同伴的动机一般有以下几种:(1)帮助小同伴。如孩子把铅笔送给了没带文具的小伙伴等。(2)表示对同伴的友爱。如小同伴互赠礼物以示友谊。(3)取悦同伴,以送东西作为讨同伴欢心的一种手段。(4)向同伴炫耀,这多半发生在虚荣心强的孩子身上。显然,前两种动机家长应予以支持,在肯定其动机的前提下提出正确要求,即:“妈妈知道你把东西送给他是为了什么,但,如果你先告诉妈妈一声,妈妈知道后,还会帮你一起挑选东西的。”对后两种动机,家长则应及时开导,消除不良动机。如可用讲故事的方式教孩子明白:“只要表现自己的诚意和优点(讲卫生、爱唱歌、乐于助人等),小朋友也会喜欢你,并不需要拿东西去讨好别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