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半球进入秋冬季节,感染流感的人群呈现上升趋势,重症与危重症病例持续增加,同时中国国内陆续出现数起死亡病例。

  内地已报告3.5万余例甲流病例

  截至10月26日,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35664例“甲流”确诊病例,已治愈29155例。重症病例累计53例,已治愈17例,死亡3例,其中,26日新疆报告1例死亡病例。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则在患者数量激增的同时,于上周末宣布进入“甲流”全国紧急状态。

  白宫的声明称,这并不代表美国的“甲流”疫情出现了恶化,其目的是确保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可以在病例迅速增加的情况下高效应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中国CDC)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奥巴马此举是为紧急情况下应对“甲流”提供法律依据。在紧急状态下,一旦疫情暴发,医疗机构和医保机构可以简化程序,快速为患者提供服务。

  无论是中国陆续出现的“甲流”死亡病例,还是美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都提示患者的救治是当前防控的关键。

  中国内地“甲流”直接致死病例增至三人

  10月26日,新疆报告一例“甲流”死亡病例。这使得中国官方统计的“甲流”死亡病例数增至三人。

  据新疆自治区卫生厅介绍,死亡患者是乌鲁木齐市某学校一名18岁女生。患者自述于10月22日出现咽痛、咳嗽、发热等症状,10月24日转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传染病医院,10月25日被确诊为“甲流”,10月26日凌晨因呼吸循环系统衰竭死亡。

  此前的两例死亡病例出现在西藏和青海。其中,西藏“甲流”死亡病例也是一名18岁女性。

  不过,如果考虑与“甲流”相关的死亡病例,那么数字将不止三例。例如,北京的一位患者于10月21日治愈“甲流”,但随后在10月23日凌晨因基础性疾病治疗无效死亡;黑龙江省卫生厅也表示,该省绥化市英俊小学一名七岁男童于10月23日因重症肺炎合并流感死亡,流感病毒中包含“甲流”病毒。

  据卫生部10月26日通报,截至当日,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35664例“甲流”确诊病例。其中,重症病例累计53例,已治愈17例。“在重症病例中,年轻患者占了一定比例。”上述中国CDC的专家告诉《财经》记者。这与此前各国科学家对“甲流”的观察吻合。

  在10月16日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上,中华医学会卫生学分会主任委员曾光表示,“甲流”当前正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快速传播,而这些地区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能力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和大城市,是防范“甲流”的薄弱地区。至今官方统计的三例死亡病例均出自西部地区。

  为此,卫生部在10月23日下发通知,要求各省级卫生部门组织开展医务人员“甲流”诊疗技术分级培训。培训的重点内容是重症与危重病例的早期识别和救治,“特别是基层和边远地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

  高峰到来之前可能“削峰填壑”

  在北京,已呈现季节性流感与“甲流”共同流行的态势。北京市卫生局10月26日介绍,北京市流感监测哨点10月24日一天报告的流感样病例数已突破4000例,是往年同期的约4倍;门诊、急诊流感样病例就诊数已达到往年高峰期的水平,并不断上升。

  根据北京市10月12日至10月18日的监测,流感病毒阳性标本中,“甲流”阳性率为52.1%。北京市目前累计报告“甲流”确诊病例5851例,30岁以下患者占92.8%,10岁到20岁患者超过半数。

  中小学生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北京市要求:一个班两周内出现两例确诊病例,班级要停课;一个年级出现两个班停课,全年级要停课;一个学校出现两个年级停课,全校要停课。在11月中旬之前,北京将完成对中小学生和社会公共服务人员的“甲流”疫苗接种,并随后开展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接种。

  上述中国CDC的专家表示,中国不同地区的特点不同。有些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人群相互接触的机会多,一旦冬季“甲流”高峰到来,可能在短期内出现大量患者,超过医疗系统所能承受的限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可以于高峰到来之前,在上述地区进行“削峰填壑”,即通过给学校放假、减少大型集会等,压低疫情高峰,使一部分患者“延缓”出现,从而让医疗机构在短时间内有能力承受。

  显然,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不是试图减少患者——因为疫情的传播已难以避免——而是改变患者的时间分布。该专家表示,这一策略会给社会活动造成影响,应针对地区特点谨慎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