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多人将“快乐”作为幼教的主题,给孩子快乐童年成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理直气壮的追求。“快乐成长”、“快乐学习”、“愉快教育”成为这个时代的特色。也许是因为今天的教育给人留下了太多的痛苦,也许是父母的童年有太多的苦难。家长说:“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孩子快乐!只要孩子快乐就行,学不学、学多少都不重要!”(但这不是真心话,一旦孩子在学业上落后,家长的痛苦不言而喻。)幼教机构说:“我们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给孩子自由,让孩子尽情、尽兴地玩!”于是,两者找到了共鸣。

  然而,让人生快乐并不简单。快乐基因仿佛并不存在于孩童时时、处处的快乐体验之中。儿时事事顺心、处处满意、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往往是一生不幸的开始。也许言过其实,但世间多少人应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

  何为“快乐”?又怎样理解“快乐”?有谁深刻思考过或剖析过这一“快乐”命题?

  快乐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情感状态。但这种状态的长久稳定存在,必须建立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之上。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是我们最终需要获得的快乐证书。

  尽管,培养和保持快乐的心情对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但快乐决不是成长与发展的全部,因此无法替代成长与发展;快乐也不是一个抽象的而又模糊的概念,有着多个层次的含意,因此,也不可以一概而论。而家长要意识到的是,培养乐观、积极的心理品质,远比让孩子体验一时的快乐、满足来得更加重要。追求让孩子事事满足、处处高兴、总是快乐,不仅不会培养出乐观、积极的心理品质,而且更容易使孩子在未来变得更加不快乐。

  其一,快乐的性质本身不同。其中,“快”,可解释为“愉快”、“痛快”、“爽快”等,是一种所谓的“快感”,但无论是什么样的一种快感,都仅仅是一种心理体验与感受;而“乐”,“及时行乐”是一种乐,“吃喝玩乐”是一种乐,“尽情享乐”是一种乐,行乐也好,玩乐也好,享乐也罢,它们的特点是“寻欢作乐”,更多的是生理需要的满足;而安享“天伦之乐”是一种乐,一种“安乐”,“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是一种乐,“乐观、乐学、乐思”是另一类乐,它们的特点是一种升华到精神层面、心灵层面的快乐与享乐。而“乐观”则指的是一种心理品质,真正的快乐源泉。因此,“快乐”的享受有不同的层次,从追求物质的享乐到追求精神的享乐,人生境界大不相同。

  家长希望看到孩子满足而快乐的感觉,更多地是最基本的身心需要,由于需要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因此,人的快乐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教育则是帮助个体升华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去实现更高层面上的快乐。教育的目的是让学习成为一种享乐,让孩子乐学、乐思、乐做,乐此不疲,让孩子感悟智慧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使之成为一生发展的动力。

  其二,“乐”不是情感世界的全部,也不是“情商”的全部,仅仅是所谓七情“喜、怒、哀、乐、悲、恐、惊”之一,人的成长不可回避地要经历各种情感体验与情感状态,自古人们就意识到“磨难兴才”的道理。一句“自古纨绔少伟男”道破人才成长天机,而“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训虽然过于功利,但也从一个方面告诉人们,让孩子时时处在快乐的满足之中,不是促进儿童发展的“真经”。百味人生本就是“喜、怒、哀、乐”、“甜、酸、苦、辣”,不可回避。而经历磨难、体验挫折、承担责任、感受压力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最好的导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