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的小宝宝看起来有点偏黄是很常见的,没想到医生却说是母乳性黄疸!到底什么是母乳性黄疸,严重吗?应该怎么办?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母乳性黄疸一般分为两种
母乳性黄疸其实就是由于母乳喂养引起的黄疸。由于母乳喂养的原因,导致宝宝的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升高,引起皮肤、黏膜和眼白发黄,严重时可能会引起胆红素脑病。根据母乳喂养引起黄疸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母乳性黄疸。
母乳喂养不足引起的黄疸,被称为“早发型母乳性黄疸”。这种一般出现在新生宝宝出生一周之内,主要是由于妈妈没有正确喂养,导致宝宝不能摄入充足的母乳,从而导致宝宝胆红素排泄减少、吸收增加,使得血液中血清胆红素升高。这种由于母乳喂养不足导致的母乳性黄疸,合理母乳喂养后一般2-3周左右会消失。
另一种母乳性黄疸,被称为“晚发型母乳性黄疸”。目前推测可能是由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影响了胆红素的代谢,增加了胆红素的肠道重吸收,并抑制了肝脏中代谢胆红素的某些酶类的活性,导致吃母乳的宝宝黄疸消退更慢,往往会持续3-12周。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目前没有直观的实验检测方法来诊断,最主要的表现是停止母乳后3-5天,黄疸明显消退。
二、能否继续喂养母乳,要视血清总胆红素值而定
1、对于早发型母乳黄疸,主要是由于宝宝摄入母乳量不足而引起的,不需要停母乳,相反,应该增加喂养次数,同时妈妈也应学习正确的姿势和哺乳方法,以便于增加母乳喂养量,促进宝宝排便,加快胆红素的排泄,让宝宝快点退黄。
2、对于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当血清总胆红素小于15 mg/dl时,可暂时不用处理,继续喂母乳,学习正确的姿势和哺乳方法,并增加喂养次数,大约每24小时哺乳8-12次,有助于减轻母乳性黄疸。
3、对于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当血清总胆红素大于15 mg/dl时,要暂停母乳喂养3天,改为人工喂养;当血清总胆红素大于20 mg/dl时,还要使用光疗,有助于胆红素含量下降,避免引起胆红素脑病。
三、宝宝发生母乳性黄疸还要注意以下3件事
1、及时就诊:宝宝出生后3-5天是黄疸水平最高的时候,建议此时期就诊,由医生进行胆红素测定;一般母乳喂养的宝宝,黄疸会在2-3周消失,人工喂养的宝宝,黄疸会在2周内消失,若妈妈发现宝宝超过期限黄疸仍未消失,应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2、不用偏方:避免使用“茵栀黄”注射液,由于其可能会导致宝宝发生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已被禁用于婴幼儿。
3、不喂葡萄糖和白开水:6个月以下的宝宝所需要的水分在其所喝母乳中就能满足,并不需要额外喝水。而喝葡萄糖水不仅会减少母乳的摄入,而且可能会增加宝宝胰腺的负担,非但不能改善黄疸情况,反而可能对宝宝身体健康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