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爸爸妈妈在购买洗手液、沐浴露时,会不会特意挑选带有“抗菌”标志的,希望它们能更有效地预防细菌传播?那么这些声称可以抗菌的产品真的有用吗?
近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下令市面上禁止销售部分号称具有抗菌作用的非处方类洗浴用品,原因是这些产品在预防疾病和减少感染病传播方面不比肥皂和自来水更有效,而且可能造成长期健康危害。
要点梳理如下:
1、无法证明这类抗菌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FDA在声明中指出,虽然厂商宣称这些成分比一般肥皂具有更好的杀菌效果,却无法证明长时间每天使用这些化学物质是安全的,也无法证明这些物质比一般肥皂更能预防疾病,或防止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2、含这19种化学成分的洗浴产品被禁止销售
FDA发出的这个禁售令是针对19种指定成分,含有这其中一种或多种成分的抗菌洗浴产品将不得继续在市场上销售。禁售产品种类包括液体、泡沫和凝胶洗手液,肥皂以及沐浴液等,它们均与水混合后使用。不过免洗洗手液、湿纸巾以及医院使用的抗菌用品不受这一禁售令的影响。
FDA所禁止的19种化学物质
卤卡班
氟沙仑
六氯酚
己基间苯二酚
碘复合物(烷基芳氧基聚乙二醇磷酸酯)
氯化苄乙氧铵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苯酚(大于1.5%)
苯酚(小于1.5%)
泊洛沙姆(碘配合物)
碘伏(5%到10%)
仲戊基甲酚
氧氯苯磺酸钠
三溴沙仑
三氯卡班
三氯生
三重染料
恩地氯铵碘络合物
3、三氯生与三氯卡班可能致癌
FDA援引的一些研究表明,长期接触抗菌产品中的某些活性成分,比如三氯生 (triclosan)与三氯卡班(triclocarban),会影响人体的抗药性或激素水平,造成健康风险。
据悉,科学界就曾对牙膏中的三氯生是否会致癌展开了讨论,不过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三氯生会引起白鼠肝癌和肝脏纤维化。而在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中添加的抗菌化学物质三氯卡班,有可能引发包括癌症、生殖功能障碍和不育等病症的诸多问题。
洗浴用品与个人护理产品制造商纷纷表示,正在或已对产品进行重新配方,以去除上述19种成分中最为常用的成分如三氯生与三氯卡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以前我们洗手洗澡大多数用肥皂,现在被洗手液沐浴露等代替了。而和宝宝外出旅游时,我们还喜欢带着湿纸巾或免洗洗手液,以便在缺乏水源的情况下清洁双手。虽然这些产品不受禁售令影响,可是真的能做到免洗清洁吗?真的安全吗?我们来看看著名的儿科专家崔玉涛怎么说:
“很多家长带孩子外出,会带着免洗消毒洗手液。目的是为了方便清洁孩子的双手。看似非常正确的方法中,孕育着一定的危害。免洗消毒液擦拭手,可消灭很多粘在手上的病菌,但消毒剂颗粒会留在手上。当孩子吃零食时,能保证消毒剂不被吃进肚子里吗?!如果用湿毛巾擦手,情况就不一样了。#崔玉涛谈护理#”
“现在工业化生产的湿纸巾或免洗洗手液等产品中会含有一些化学物质,这样粘在孩子手上,易食入消化道内,引起孩子消化道慢性损伤。很多家长认为细菌进入消化道会出现感染,可不知少量细菌逐渐进入人体消化道,对人体肠道和免疫有极好的刺激作用,而化学物质绝对只有损伤,而无益。#崔玉涛谈护理#”
1、免洗洗手液只杀菌,不去污
使用免洗洗手液,我们只能左搓搓右搓搓,脏东西始终停留在手上,只有杀菌的作用,却没有除污的效果。换言之,如果宝宝手多多,摸了些不干净的地方,把小手掌弄得黑黑的,那免洗洗手液就无能为力了。
2、消毒颗粒留在手上,易被吃到嘴里
当爸爸妈妈用湿纸巾或免洗消毒液给宝宝擦拭手时,虽然可消灭细菌,但消毒剂颗粒会留在手上。当宝宝吃零食时,消毒剂容易食入消化道内,引起宝宝消化道慢性损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虽然中国尚未在洗浴产品中禁用这一成分,可是美国已经提示了风险,所以星星妈是不打算继续用含有这些成分的产品了。那么,没有这些“抗菌”洗浴产品,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更好地清洁,预防细菌传播?
FDA强调,用普通肥皂与自来水洗手仍是避免病菌传播的有效方式。
免洗洗手液和消毒湿巾终究只是个在户外活动无水用时的应急产品。条件允许的话,爸爸妈妈们还是应该首选肥皂或是普通洗手液,搭配流动的清水,来帮助宝宝清洁双手。如果只有无水洗手液可以使用,那么应该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成分的无水洗手液。
正确的洗手方式——六步洗手法
1、手心搓手心
2、手心搓手背
3、手指交叉
4、手指相扣
5、手心旋转揉拇指
6、在手心里旋转揉搓指尖
六步洗手法全过程要认真揉搓双手15秒以上。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是接触可能污染的场所,如医院、公共汽车等,那么到家后更要认真洗手。
所以,爸爸妈妈只需要记住一句话即可——没有什么能代替清洁流动的水,和普通的肥皂类清洁产品。
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能有效地预防疾病,爸爸妈妈应多多鼓励宝宝养成洗手的好习惯,抵抗各种细菌和病菌的入侵,减少宝宝生病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