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问题学生”产生主因:家长啰嗦取代离异

  本周一,成都52中公布了《“问题学生”调查报告》,通过对部分“问题学生”全面细致的调查,科学分析了导致“问题学生”的原因,其中家长啰嗦取代了父母离异,成为“问题学生”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负责此次调查的成都52中校长助理吕红霞说,从这个调查中可以看出,父母啰嗦(46.85%)、学习压力大(40.56%)、网络环境的影响(28.67%)、个人贪玩(43.85%)是导致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根据以往对‘问题学生’家庭的调查,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是造成孩子出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对家长啰嗦感到极度反感的,不只有“问题学生”,其他绝大多数中小学生也表示不满。

  吕红霞说:“我们做这个调查的目的也是希望找出一些症结,让我们的家长、学校、社会都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这样说:

  成都成华实验小学曾经针对学生心理做了一项调查,50%以上的学生觉得父母的啰嗦“烦得很”、“很反感”。

  该校回收的2000多份问卷调查中,认为父母不啰嗦的学生不到100个,95%的孩子觉得父母啰嗦,有的学生还在一旁补加了“超级啰嗦”、“一件事情要说好几次”等。

  在这份调查中,做作业和吃饭成了孩子眼中父母最爱啰嗦的事情。“我爸爸妈妈第一啰嗦就是大家吃饭的时候,每次都喊我吃这样、吃那样,至少要啰嗦5遍以上!”一名学生抱怨说。第二啰嗦是在自己写字时,他们老是提醒“要写好点,越说我越不想写好。”

  “啰嗦不是病,啰嗦起来真要命!”成都树德中学光华校区初一学生黄瑞(化名)说,自己平时住校,但周末一回家,母亲就会不停地念叨:要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不要早恋;学习上有不懂的一定要多问老师;每天早上必须喝牛奶……“妈妈很爱我,但像这样的话至少说了几百遍,听得我耳朵都起了茧子。”黄瑞不满地说。

  记者在对石室中学北湖校区、树德中学光华校区、成都七中高新校区的初中生调查发现,早恋、考试、学习、饮食、服饰等话题,是初中家长最爱“啰嗦”的。一些中学生受不了家长的这种“过分关心”,发帖在网上求助怎么才能让家长不啰嗦。在各大网站的论坛里,类似于这样的求助帖数不胜数。

  家长这样说: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绝大多数家长对自己的啰嗦毫无知觉,普遍认为这是一种爱和责任。少部分家长虽然意识到自己很啰嗦,但认为“如今的孩子必须时刻敲打、时刻提醒。”

  对于家长啰嗦会导致孩子出现“问题”这样的结果,大多数家长表示不能接受。“这只是孩子们简单的理解,无非是希望家长能给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家长赵女士说,“谁想啰嗦?

  家长们也面临生活和工作等压力,每天下班回到家中已非常疲惫,没事谁又愿意多说话?!”

  吴女士的儿子在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读初一,她是一个典型的“啰嗦妈”。“儿子已经进入了青春叛逆期,又加上如今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很多,儿子还单纯,做家长的肯定操心,自然少不了对他的提醒。”吴女士把自己对儿子的啰嗦总结为“强迫症”,一见到儿子,就要反复不停地说。“只有这样才能让他印象深刻。”

  老师这样说:

  成都52中校长程鹏强:我们通过和一些“问题孩子”谈话了解到,因为家长过于啰嗦,一些孩子开始厌恶家庭教育,最终厌恶家,继而离家出走。其实,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能简单化,扮演的角色也应该是“变色龙”:除了是亲人,问寒问暖;还应该是老师,教育知识;是朋友,交流感情;是哥们儿,共度患难;更应是玩伴,一起成长……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有“对话”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孩子正常、健康的发展。

  树德中学宁夏校区德育主任文波:父母的“啰嗦”是有效而及时的外界刺激,非常重要。如果缺失了这一关键环节,人的好习惯和好品格不容易形成。当然,父母的“啰嗦”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过犹不及,处理不当会造成孩子反感,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家长一定要注意抓大放小,善用幽默语言、故事启发,旁敲侧击,啰嗦一次就要把其中道理讲透,如果只停留在表面势必造成多次重复而且毫无效果。

  家长“啰嗦”是基于其对孩子传递了太多的希望和要求,想表达的感情太浓,可是所有重复的话却没有任何打动力。和孩子谈话的方式也要讲究技巧,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家庭教育中孩子最厌恶的谈话方式

  当了爸妈后是不是感觉自己操心了许多?孩子的所有事情都要管,所以和孩子的谈话方式也顾不上了。父母可能不知道,有时候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说话方式却是孩子最反感的。

  一、唠叨型

  某个道理,孩子明明已经晓得,可家长仍然唠唠叨叨说个没完。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唠叨是一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你说得越多,他越听不进去。甚至还会冲撞你。

  小提示:家长对待孩子,要像对待成人一样,不要有一点错就总是板着脸指责他,而是应该委婉地指出来,尽量避免伤害他的自尊心

  有的家长可能会这么认为:把孩子当一个成人,委婉地给他指出缺点?他能改吗?若有这份觉悟,他还叫什么孩子!

  其实相反,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是自尊,他就会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因此,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反而会比赤裸裸的训斥效果好得多。

  二、迁移型

  把别人身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坏事,不分青红皂白地迁移到自己孩子身上。这与青少年富有上进心和好胜心相悖,从而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对立面。

  爸爸妈妈将自己生活、工作上碰到的挫折,转移到小孩身上,不高兴或者是心情恶劣烦躁时,不管小孩做的对不对、好不好都大声斥责,结果挫折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容易造成亲子关系恶劣。

  小提示:有时候你提的很好的建议小孩不接受,一般的家长就会大发雷霆。其实,你应该考虑一下你的建议对于小孩来说是否合适。

  三、提审型

  刚发现一些苗头性现象,便大惊小怪地把孩子喊到别处“单独审问”,根据主观臆断,把可能性说成现实性。这样孩子会因为你言过其实和妄加推测而大为恼火。

  父母要善于宽容孩子的错误,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他们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

  小提示:身为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你的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

  四、揭丑型

  对于确实有过错的孩子。有些家长喜欢在吃饭时训话,或当着同学、亲友的面数落。这样做会挫伤孩子希望保密、谅解和宽恕的心情,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而走向反面。

  小提示:如果想彻底摧毁孩子的自尊心,就要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

  例如这种话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某某,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摧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唠叨是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表现。对自己说的话办的事不放心,才不断地重复。软弱和紧张型的人特别容易唠叨。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很容易成为一个不自信的浮躁的人。所以,聪明的父母,可以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来达到让孩子主动改变不良行为的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