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女孩“恋父情结”欲嫁46岁邻居

  洛欣(化名)是哈市一名初四学生,她和母亲李女士近日走进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在老师的指引下说出了自己的心事。“我很喜欢邻居欧阳老师,觉得他成熟稳重,做事果断,办事有思想,便萌生了嫁给他的想法。”在一旁的李女士听后说:“这个欧阳老师足足大我女儿30岁,请你帮帮我吧。”

  李女士说,女儿平时非常乖巧,学习成绩优异,待人处事诚恳。但一次她和女儿的谈话,把一切颠覆了,“她说她喜欢隔壁邻居欧阳叔叔,并下定决心非他不嫁。她说和我谈话的意思有两个,一是通知我这个事情,二是希望我不要横加阻拦。我当时就蒙了。”

  李女士说,她家住在哈市平房区,邻里关系十分亲密。近三年来,她和丈夫的出差活动十分频繁,便经常麻烦邻居欧阳老师帮忙照看女儿,“我和她爸都是业务员,经常出差,一个月有时候只能在家待三四天。经常是女儿自己在家,自己做饭、自己生活。”

  李女士说,欧阳老师是教建筑的,为人憨厚、和蔼,自从6年前妻子因意外去世后,就没再婚,唯一的独子在英国读书,身边无子女,对洛欣很照顾。洛欣也特别喜欢他,经常缠着欧阳老师,让他教自己功课。对于洛欣的爱慕之情,欧阳老师毫不知情。

  洛欣对心理专家坦言,她十分喜欢欧阳叔叔,与其说是喜欢,不如说是一种崇拜更贴切,因为她身边没人懂得什么是巴洛克、高迪。跟欧阳叔叔的接触越多,她就越觉得学校的男同学幼稚肤浅。更重要的是欧阳叔叔可以给她安全感,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连父母都不曾给予过她。“我都16岁了,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人。”

  为了了解欧阳叔叔的兴趣爱好和每日行程、饭后喜欢听什么音乐,她都细心地一一记录下来。“我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很多菜谱,希望以后嫁给欧阳叔叔的时候做给他吃。”

  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秘书长、医学博士张瑞生坦言,性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表明,青春期情感萌动在少女身上的表现突出。加之“恋父情结”是少女潜意识里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情感家长若忽视不加以正确引导,则容易形成异常爱情观。

  父母由于工作忙,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与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沟通途径,没有给孩子应有的关怀和照顾,让孩子迷失在“邻居大叔”的情感中,是家庭教育中的失误。孩子有了“恋父情结”,到底应该怎么应对呢?

  小女孩的“恋父情结”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有一种现象,即在3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只不过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嫉恨父亲;女孩除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恨的成分。这就是所谓的“俄底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

  小女孩到了3岁左右,认识能力和独立性都有较大提高,达到一个转折点,意识里开始清晰地发现了父亲,就这样女儿打破了与母亲浑然一体的关系。这种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尽管处于朦胧之中的潜意识状态,但却明显地作用于孩子的情感和行为。这时女孩变得会撒娇,愿意与父亲接近,让父亲抱,变得柔媚。

  父亲是人们生活中的第二个重要人物,对女孩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表现为:

  1、父亲给儿童更多新奇、刺激和超出常规的东西,带给儿童更多的激情。母亲的活动则常重复、单调而刻板。

  2、父亲更富于身体上的魅力,令人兴奋。母亲则长于言辞,给人以安慰。

  3、父亲花在婴儿身上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玩乐上,母亲则主要是偏于在生活上照顾婴儿。孩子更愿意与父亲一起玩乐,追求新奇的探索,而受到委屈时则愿意找母亲,以求得安慰。

  4、孩子可以在父亲面前表现对母亲的愤怒和恨而不被谴责和遗弃,能表达丰富情感,又有安全感。

  父亲作为儿童早期心理发展上起独特作用的角色,他是拆散母婴结合体的建设性分裂者,鼓励并支持了儿童的独立和自由,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他是儿子学习男子汉气质的楷模,也是女儿形成女性气质的导引者、支持者和认可者,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情结对人的影响,如果发展不利,一生都可能受其影响。

  如何应对孩子的“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是性心理障碍,亦称性心理倒错,即生理上进入“潜伏期”或“成熟期”,而性心理却严重滞后,仍停留在“性器期”,犹若蝌蚪变青蛙,变成了青蛙却仍留下蝌蚪时代的尾巴,不成熟。

  “恋父情结”的要害,是可能阻碍长大后走近异性,走向婚恋。困于某种原因,即使走进婚恋,亦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法全身心地投人婚姻生涯,因为她仍在深深地依恋着父亲,无法实现把感情从父亲身上转移到丈夫身上。

  因此,针对孩子的“恋父情结”,你可以这样做:

  第一,性的教育。

  实际上,就是性的补课教育,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性的社会角色教育,让孩子明白“男女有别”,教育孩子从依恋父亲中解脱出来;二是帮助孩子走向同龄同性伙伴,结交同性朋友,为将来青春期结交异性朋友做好垫铺。

  第二,行为配合。

  孩子的“恋父情结”,既源于其婴幼儿期父爱的过溢与母爱的不足,因此,矫枉时必须过正:一方面,作为父亲,应坚定而巧妙地暂时疏远女儿;另一方面,作为母亲,则应急起直追,行为上亲近、再亲近女儿,满足女儿的爱欲依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