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让两岁宝宝学拉琴称培养乐感 筷子还未拿稳

  众多年轻爸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很小时便着手进行各种教育,但有时也令人“匪夷所思”。近日,南京网友“米爸来了”在网上发帖晒出宝宝拉小提琴的照片,称自家宝宝从2岁多开始学小提琴,现在已经三岁了。此帖引发了众人的关注,2岁,适不适合学小提琴?大家展开讨论,引发各种争议。

  “米爸来了”在网上发帖,展示了2岁宝宝拉琴时候的照片。帖子发出后,立刻引来众多网友回帖,基本上分为两派,支持者和反对者。

  大多数网友持反对意见,网友荷兰牧场说,拉小提琴很辛苦,孩子没有童年,没有寒暑假,2岁时孩子的骨骼还非常娇嫩,这么早学有什么意义呢?纯属摧残孩子!网友滇西英雄说,2岁学太早了,看照片拿琴的手臂都不能伸直,拉琴的话连最基本的持琴姿势都达不到。

  但是也有网友表示支持。网友不颜草说,这么大的宝宝不在乎姿势和其它,只要产生兴趣,对音乐有感觉就可以了。拉小提琴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在国内让2岁宝宝学小提琴的还真没什么人能意识到。同样,也有网友举例称自己的侄女就是2岁学小提琴, 现在已经发展成了自己的专业。

  记者探访:

  前几天,记者来到小米的家中采访米爸和小米。米爸是个70后,名叫施炳宁,目前在安利工作,小米大名施易娴,现在刚刚三周岁多一点。米爸说,小米的小提琴老师每周六下午上门授课,每周六,都是小米最期待的时刻。

  记者问小米:“小米,你会不会用筷子吃饭呀?”小米摇摇头。米爸告诉记者,现在正在练习小米的手指灵活度,闲暇的时候,小米就跟爸爸妈妈一起做手指操,活动一下手指。

  米爸拿出小提琴,小米立刻来了精神,对爸爸说,我要小提琴。于是,她脱掉厚厚的外套开始“演出”,她专注地把小提琴放在肩上,左手持琴,右手拉着琴弦。即使是最小号的琴,小米拿上去还是很吃力,爸爸在她旁边悉心做着指导。米爸说,小米现在还不能拉曲子,现在只是对她进行姿势的训练和基本功练习。

  米爸对记者说,每周六老师来讲课,我们就用手机录下来,每天晚上睡觉前,小米都主动要求看十分钟的音谱视频,不给她看,她就又哭又闹,每天只有看了视频才会乖乖去睡觉。

  米爸讲述:

  米爸说,她不是在练琴,是在玩小提琴,现在只是当成一个玩具。学小提琴主要是为了给孩子一种艺术的熏陶,并不会剥夺孩子的童年,音乐可以锻炼人的大脑,促进智力开发,所以,无论是听经典音乐还是拿琴,都是为了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觉。米爸说,没想过非得让小米学出成绩,只是希望顺应她的兴趣,让她快乐。

  米爸对记者说,对小米的艺术熏陶,是从胎教开始的。在小米几个月的时候,每当听到欢乐中国行的声音响起,都会快乐地手舞足蹈。

  最初,米爸想让小米学古筝。但有一次,在小米两岁半时,家人带小米出去玩时,发现她对小提琴爱不释手。最初并没有给小米买,后来,又连续去过三次,每次小米兴趣都不减,用米爸的话说,这是培养兴趣、巩固兴趣的时期,在决定给小米买小提琴的时候,小米的爸妈问她,你想不想学?学琴很辛苦,你是不是要努力?真的下定决心了吗?小米似懂非懂地连连点头,然后,他们画了一个心,表明决心,在小米两周岁十个月的时候,她开始摸琴了。现在,小米正在每天锻炼持弓姿势,并会弹奏简单的音符。

  在重视早期教育的今天,孩子学习各种才艺、兴趣的年龄也越来越早。其实,在对待孩子的兴趣爱好方面,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身体机能以及特定心理来进行谋划,不可急功近利。否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痛苦。

  培养孩子不可急功近利

  现在有的父母培养孩子的目的变得很功利。鼓励玩,父母就老想让孩子玩那些“有利于学习”的;提倡孩子培养读书习惯,父母就特别希望孩子们多看教学参考书;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父母们就总让孩子们只跟学习好的孩子一起玩……

  父母对培养孩子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可以用一句话形象地表达:“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你不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到好对象,你将来怎么生活啊……”孩子们如果每天被这样的话语包围着,会有多大压力呀!

  其实,成功的路千条万条,成功的标准千个万个,父母何必对孩子苦苦相逼呢?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一些回旋的余地,把功利的心态放下,也许父母们将发现,其实孩子生存得很好。

  给孩子适当的期望。如果父母们对孩子的期望不能和实际情况相符合,则很容易使自己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里。所以,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设定期望值。

  教育孩子不可心急。教育的特点是三分教七分等,学习要循序渐进,不可一日千里,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过高,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

  给孩子留出发展的余地。父母可以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但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人生必然有挫折和失败,只要努力了就是好孩子,不必要求孩子“志在必得”。

  重要的是教会孩子生存之道。在整个人生中,幸福才是最重要的。父母应该把实现这个目标当做自己的主要责任,给孩子一些为幸福生存锻炼的机会,比如,在课余时间让孩子们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孩子们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学会合作等等。这些生存的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也更有可能通向幸福之门。

  每一种教育方式背后,所承载的是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成长历程,塑造的也是不同的人格和才智。成功不可以复制,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们,应该从盲从和迷信的功利心理中走出来,为孩子的成长倾注更多的耐心和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