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宝宝的莫名大哭大闹让家长都无法招架。这是为什么呢?宝宝的不安全感都有哪些呢?如何消除宝宝的不安全感?下面一一举例。

  大人情绪暴力

  小磊的爸爸是在小磊出生这年辞职下来搞机电销售的,爸爸的本意是儿子出生后,开销变大了,希望经过自己的努力给儿子和妻子一份更好的生活,但是小磊爸爸却对推销的难度估计不足,连着三个月,手里的精密小机电没推销出去一台,倒贴进去无数的交通费和应酬费用。小磊爸爸的情绪一段时间里变得很焦躁,那天,7个月的小磊因为不肯洗头哭得打挺,小磊爸爸一下子怒火中烧,冲过去将小磊倒提在半空中,小磊的哭声停了半拍,然后变成了嚎哭,尽管小磊的妈妈和奶奶冲过来拦,小磊爸爸的巴掌没有落下去,但,小磊爸爸变了形的脸,和沙哑的喉咙,已经深深镌刻在小磊的脑海里。从此小磊完全变成了“双面人”,爸爸在时像只缩在一角的小老鼠、没嘴葫芦;爸爸不在时加倍地上蹿下跳。小磊两岁时家里买了一条狗,妈妈和奶奶悉心照顾这条狗,小磊去想着法儿折腾它,给它灌咳嗽药水,喂它吃“芥末小生”(一种芥末做的鱼皮花生),反正,爸爸怎么拿小磊出气的,小磊就怎么拿小狗出气。

  消除不安的对策

  随着生存竞争的加剧,宝宝们所承受的来自大人的情绪暴力有增无减。在幼儿园,他们可能遇到心情烦躁的老师,在家中可能遇到心绪不佳的父母,还可能遇到受了委屈有气无处撒的保姆,5岁以下的孩子,判断力和辩驳力还比较弱,他们无法判断大人不高兴,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事,这使他们在心理上变得无所适从。无助、孤独、不安,就是这样产生的。那么,一旦大人发现自己对无辜的孩子施加了“情绪暴力”该怎么办?越是来自最亲近的人的打击,对孩子来说,影响越是深远。这就要求父母或老师马上蹲下来,把孩子搂入怀中,拍抚他的颈背,并用他听得懂的话道歉。父母和老师还可以给予孩子制止“情绪暴力”的权力。我的一位朋友彭妮,性格较急躁,她即给了她儿子一个类似羽毛球拍的大纸牌,下面有柄,可握,纸牌上用红色写了一个大大的“P”字,举起来,就代表“停车!停车!我没错!别朝我横冲直撞!”

  有了这个大纸牌的提醒,大人发热的脑袋也会变得清醒。

  毫无防备的巨响

  贝贝两岁的时候,跟脚跟得厉害,妈妈在客厅里打扫卫生,她也要抱着她的玩具箱过去。有一次妈妈在贝贝玩得正专心时,忽然开动了吸尘器,贝贝马上大叫跑出。妈妈觉得女儿胆小得有点搞笑,就没有过来安慰她,结果,贝贝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吸尘器放在哪个屋,她就不肯进哪个屋,妈妈怎么向她解释“没插电、不会叫”也没有用。

  消除不安的对策

  每一个健康的宝宝都会对外界突来的声响做出反应,反应的表现形式不同(如有的哭叫不已,有的安然处之),是因为孩子的感受能力不同。有些孩子(比方贝贝)是那种敏感型的幼儿,对外界声响反应敏锐,所受到的刺激相对也大一些,宝宝会以同样强度的表现行为,将骤然集结的能量发泄出去以获得内心的平衡,同时,宝宝也以这种方式向自己的爸妈或其他保护人反应自己不愉快的感觉,要求保护者予以关注。就允许孩子宣泄自己的不安,并倾听他对这种不安的“夸张”叙说。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去面对这种声响的突然性,并重建相应的安全感。

  适应吸尘器的声音,需要妈妈注意不要在宝宝背对你时突然开动机器,也不该觉得宝宝反应大“很搞笑”。相反,开吸尘器之间要着重预报一下,妈妈甚至可以让宝宝和爸爸一起来模拟吸尘器的声音,看谁模拟得像;还可以让爸爸套上头套和布罩子,扮演“吸尘器”,一点一点将地板上的纸屑“吸”走(其实是用手拈走);最后,当宝宝也能扮演“吸尘器”的时候,她对“吸尘器”的恐惧感,自然不翼而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