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歌唱比赛酷似选秀 家长称拉票环节成人化

  近日,南海某小学一张校园歌手比赛的现场图片在网上引发了关注。图片中,现场的小学生们手举各式各样彩色纸板,上面写着“某某某,我们爱你!某某某,你好棒哦!”等鼓励的话语,孩子们一脸兴奋地为各自的“偶像”加油。

  记者从该校音乐科组老师处得到证实,该图片确实是学校日前刚举行的校园歌手比赛现场。该校音乐科组肖老师告诉记者,比赛安排了“海选”环节,让24名经过海选的小学生专门录制了自我介绍的视频,面向全校播放。比赛将评选出“最佳人气奖”。而在总决赛环节,学校安排了专业评委和大众评委,专业评委由来自桂城各校的8名音乐老师组成,而大众评委则由学校的部分老师和21名学生组成。“在12进10的pk中,我们先选出了8名优胜者,剩下的4名孩子就要通过才艺展示pk,吸引评委投票给自己,选出2名学生进入‘十大歌手’。”

  校方老师表示,比赛引入评委打分和场外人气投票机制是与时俱进,更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给予孩子们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不过,有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却有不同的看法。“选秀节目的这种模式是否不大适合孩子们?特别是小学的孩子,像录制视频拉票、场外人气投票,感觉太成人化了,适合成人的东西不一定适合孩子们。”

  教育界人士表示,这种孩子成人化的表现或表演形式过于浮躁,对孩子们的成长不一定有利。

  天真烂漫、可爱无邪……这些词汇通常令人想到儿童。然而,现如今的一些儿童与人们印象中的已经大不相同了。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之成熟,时常令大人吓一跳。“幼儿成人化现象”正逐步影响着孩子。

  过早成人化对孩子的影响

  当今,幼儿在社会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过早成人化——言行举止、着装打扮和行事方式等超越了幼儿的年龄行为特征,明显带有成人痕迹。这种因教育不当而出现了人为地缩短了幼儿与成人两个阶段的应有距离,致使幼儿出现过早成人化的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多种原因造成孩子“成人化”

  1、大众媒体的误导。在现代社会里,传媒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地渗透于现代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幼儿身处这个空前发达的传媒社会,受其影响自然也是在所难免的。传媒所传播的成人世界的各种信息大量地充斥着幼儿的视觉、听觉,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幼儿从小就被迫懵懵懂懂地看着成人的影视剧,鹦鹉学舌地学唱着成人的流行歌曲。铺天盖地的成人世界的繁杂信息让幼儿无处可逃,这些信息所承载的成人行为方式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幼儿将其所习得的经验再迁移至日常生活之中,从而“顺理成章”地出现了与该年龄段不相符的言行举止。如果说传媒所传播的成人世界的信息,对幼儿生活的潜在影响是无心之过的话,那么,传媒所推出的各种模仿成人的“儿童秀”节目,包括过度包装、宣扬各种童星,则让幼儿过早成人化现象堂而皇之地变相“合理化”,应受到社会的谴责。

  2、传统儿童观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幼儿长期被视为“小大人”,从属于成人,缺少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有专家曾明确指出:“传统儿童观基本是属于工具主义的,把儿童当作工具,而没有看到儿童自身也应当作目的……儿童只能从属于成人,围绕成人运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儿童观的主流。”显然,在这种传统儿童观支配下的幼儿教育,只能是一种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以成人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来规约幼儿,自然就会导致幼儿在其成长过程中,过早地告别其应享受的童年生活,而被迫提前进入成人的世界。

  3、家长错误的成长观。在独生子女时代和竞争社会的这一特定背景下,再加之一些诸如“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似是而非的教育口号的大肆宣扬,使得家长对子女的成长观产生了错误的认识,烙上了急功近利的印记。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是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而是想方设法地让孩子尽早“懂事”,认为让孩子早点成熟(指心理方面),就能领先别人一步,就能赢得一定的优势。在这种成长观下,童真、童趣未能得到家长的赞赏与珍惜,能赢得家长大加表扬与鼓励的则是幼儿一些过早的成人化行为。

  幼儿过早成人化的解决策略

  1、认识儿童期存在的自身价值。成人作为幼儿、社会化中的“重要他人”,成人头脑中的儿童观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社会化进程的方向、速度和结果。因而,要从根本上纠正幼儿在社会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过早成人化的这一偏差,就应对传统文化中“小大人”儿童观进行必要的革除,要让广大民众的头脑中确立起儿童期的存在有其自身独立价值的观念。众所周知,人类的童年期远比其他动物长,人类如此长的不成熟期有其特定的意义。许多人类学家、进化生物学家都认为,人类之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延长的童年期,是因为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动物不同,人类社会化比其他所有动物群体都远为复杂,这就要求人类不仅要有灵活的智力,也要有比较长的时间学习与掌握社会的习俗、规范和制度以及必要的技能与知识。人类具有漫长的童年期这是自然法则,也是人类个体成长的自然程序,如果人为地破坏了这一自然程序,反而会欲速而不达。皮亚杰认为,人为地推动幼儿超越其自然的水平,无异于在马戏团中训练动物表演杂技,这种做法对幼儿的正常成长并无益处,反而可能导致长期发展中的阻滞。

  个体成长需要经历许多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生活、自己的世界、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以及自己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作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这是现代化幼儿的核心内涵之一,也是学术界乃至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但遗憾的是,这一认识更多的是在“圈内打转转”,“圈外”民众对此则不甚了解,充斥民众头脑的更多的是根深蒂固的“小大人”传统儿童观。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向广大民众做好现代化儿童观的普及工作。比如,可以借助电视传媒以幼儿教育系列专题讲座的形式向民众开讲,以努力达到开民智的目的。除外,广大幼儿教师更应以自身专业化的水平,主动自觉地担负起向家长传播科学育儿思想的使命。

  2、保护儿童文化安全。儿童文化是幼儿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现代幼儿是处在一种物质生活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生存状态之中,而幼儿能否体验到童年的快乐,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儿童文化的丰富程度。在现实中,由于成人缺乏对儿童期自身存在的独立价值的认识,成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不自觉地成为儿童文化的侵略者和破坏者。

  就大众传媒而言,儿童文化的打造与传播就一直被忽视或被简单化。姑且不论适宜幼儿以及幼儿喜欢吟唱的童谣、歌曲越来越少,就是近几年国产动画片的制作在数量上略有提升的背景下,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本应属于儿童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受现代幼儿喜爱的动画片中,仍时有成人世界的影子,在动画片里过于宣扬成人生活,如男女爱慕之心、打斗比武之风等等。

  保护儿童文化安全,不仅要还儿童文化应有的生存空间,更应去关注儿童文化的质量。而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全社会中每位成人的共同努力,而作为年轻的父母、从事幼儿教育和社会文化传播的工作者则更应责无旁贷地将此重任担当起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