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案例:

  雨彤是个很优秀的女孩,但她总是怀疑自己。即便得到真心的赞美,她也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像别人说的那么好。而且由于过分“谦虚”,雨彤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以前,领导安排的每项工作她都完成得很出色,但每次她总是对自己的表现不放心,要一再地说些“我准备得还不够充分”、“这个地方我做得还不够好”之类的话。这让她显得非常不自信,所以在面对一些难度大、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时,领导就不再考虑她了,尽管她完全有这个能力。为此雨彤感到很苦恼,却又无法摆脱这份一如既往的“谦虚”。

  临床诊断:被矮化的“镜像自我”,让她依靠过度谦虚来保护自己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的“镜像自我”概念认为,个体是把别人当做镜子来进行自我感知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在婴幼儿时期,由于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特别是认识发展水平的限制,个体还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往往会根据生活中“重要他人”(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形成自我认识。所以,孩子生活中“重要他人”的评价与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自我价值感的发展。

  名词解释:

  自我价值感:一个人基于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而形成的对自己的态度和情感。

  缺少父母的积极回应和肯定影响了孩子的自我价值定位

  其实,聪明好学、做事认真细致的雨彤一直受到老师、同学和同事、领导的喜爱、赞扬。而她的父母都是很优秀、要求很高的人,不管她在外面受到多少表扬和奖励,父母也从来没夸过她,只是告诉她要继续努力、做得更好。

  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对自己行为表现的积极回应和肯定,雨彤形成了一个矮化的“镜像自我”,那就是“我还不够好。”由父母的态度和评价所产生的镜像自我往往居于个人价值系统的中心位置,所以无论受到外界的多少赞扬,雨彤都无法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像别人评价的那样,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而是根据被矮化的镜像自我进行自我价值定位,觉得自己还是不够好。

  名词解释:

  自我价值定位:指个体选择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身的价值。

  矮化自己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发展出一套保护自己的措施。小时候得不到父母的积极评价和肯定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它会成为一种对“自己不能获得爱”的忧虑,让一个人缺乏自信心。尽管长大后的雨彤十分出色,但被矮化的镜像自我仍然时刻让她感到忧虑,缺乏自我价值感。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后,为了避免再遭受小时候那种“不能获得爱”的痛苦体验,她都会主动矮化自己,认为“我做得还不够好”。因为这样一来,得不到肯定和表扬就成为理所应当的结果,可以让她逃避“我已经做得足够好,但还是不能获得爱(父母的肯定和赞扬)”所带来的痛苦。

  这在别人看来是一种“谦虚”,其实是雨彤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这种不成熟的、脆弱的自我保护方式对她的自我和职业生涯发展都产生了阻碍作用。其实,这与小时候父母的家庭教育态度有极大的相关。广大的爸妈们应该抓住机会,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良好的“镜像自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