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全国助残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交通创伤事故的频发,我国伤残人员数逐年增加。可由于缺乏康复常识,忽视康复训练,越来越多的人“被残疾”。来自南昌地区一组调查数据令人心情沉重。90%的患者因出院后缺乏科学、有效的康复指导,令他们的恢复程度严重打折。去年9月,省内目前规模最大、软硬件设施最齐全的康复医疗中心——南昌市第一医院(北院)康复医学科正式运行以来,专业康复医学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再次扬起患者生命的风帆。

  同是中风,静养与康复的结局天壤之别

  在南昌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专家李云主任讲了两个不同结局的故事。三个月前,市民李勇华的父亲因中风住进了医院。经抢救,老人的命保住了。出院之前,医生提醒要重视对老人的康复训练。可是,李勇华觉得父亲更需要静养。说来也巧,同样是脑出血的刘丽秀老人的家人却十分重视康复训练。两个月后,李勇华的父亲还在床上“静养和调理”,而刘丽秀老人却能自己站起来了。

  刘丽秀老人60岁,去年因脑血管瘤破裂导致脑出血。在医院抢救了一个月多后,除了一只左手能够活动,全身瘫痪。考虑到母亲今后的生活,最初儿子花费上万元买了按摩床,并高价聘请了一位全职保姆来照顾母亲。不过,刘丽秀的妹妹刘岚则听从医生的建议,提出应尽早接受专业的康复治疗。于是,在脱离生命危险的第二周,刘丽秀转入了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三个月过去了,在康复医疗师马坤的精心治疗下,刘老的身体康复每天都在进步。如今,刘老不仅能自己起床、吃饭,自行解决大小便,还能自行站立10多分钟了。李云主任说:“坚持下去,老人一定能够恢复生活自理。”

  康复专家呼吁,尽早接受康复治疗或可避免致残

  人们在受到意外伤害,或是中风突发后,往往忙于救治生命,错过了最佳康复期,最后导致了“被残疾”。李云主任介绍说,中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由专业康复医师介入进行早期康复。等到出院后静养一段时间,患者会出现全身肌肉、关节日渐挛缩,身体机能不断退化。一些患者被送到康复科的时候,关节几乎是僵直状态的。还有些人误认为康复就是按摩、理疗,自己聘请按摩师到家中按摩。

  在南昌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到:康复治疗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化的过程。医生根据患者每个阶段的身体状况制定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案。除了按摩、针灸等传统的康复项目,患者每天需做的康复项目多达十余个,需要使用的康复仪器和专业设备更是品种繁多,有专门训练上肢功能的上肢康复机器人,有平衡治疗仪,站立滑行器、等速治疗仪、中频电刺激治疗仪等等。康复患者每天接受的康复时间在8小时以上。正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患者才能逐步恢复功能、提升能力,或者发挥残余功能代偿,重返生活。做不做康复,病人的生活质量有天壤之别。如果脑中风后患者能早期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约9成患者能避免致残,3成患者能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

  遗憾的是,80%患者出院后缺乏康复训练。以中风患者为例,在未开设康复医学专科的医院,得到过早期康复训练者不足10%。

  康复对象:每5人就有1个需康复服务

  提起“康复”,很多人会认为康复就是生完病以后,调养调养身体。其实不然,每5个人中,就有1个需要进行康复服务。李云主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病群体,包括老年痴呆、骨质疏松等;交通事故等导致外伤人群,如脑伤、骨折、脊髓受伤;儿童疾病患者,如脑瘫、O形腿、扁平足;中年职业病人群,如颈椎腰椎劳损……李云主任说,还有很多脑外伤、神经系统疾病的急、危、重患者,经过医院抢救治疗后,生命虽然保住了,但往往会遗留一些肢体上、语言上的功能障碍。如果患者能及时通过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假肢矫形器装配,甚至心理辅导等方法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消除或减轻其功能障碍,就能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与劳动能力,重返社会与家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