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疫苗
2010年03月23日 14:45
行进中的疫苗开发
人体为何不能在自然感染期间产生广谱的中和抗体,如果能够回答这一问题,将有助于开发有效的疫苗,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而且,通过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必须要比自然感染诱导的免疫反应更为强效。单克隆抗体,也具备广谱中和抗体的作用,虽然非常少,现在还无法获得,但是诱导单克隆抗体这一途径对开发HIV疫苗可能是行之有效的。此外,研究者通过X线结晶技术发现了HIV是如何利用CD4受体进入细胞内的,以及广谱中和抗体是如何结合于CD4的结合部位来有效中和HIV的,这一发现将有助于HIV疫苗的开发。
研究HIV包膜蛋白的三聚体结构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有望得出一些新的研究思路。还有一个思路是,设计一种新型的包膜抗原,也就是在HIV的包膜蛋白上加上一个支架蛋白,从而可以保证HIV能够被免疫系统识别并产生抗体。
通过诱导广谱反应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中和抗体开发的疫苗是不会有用的,除非这种疫苗所产生的效应,能够在病毒潜伏下来之前这段非常短的时间窗内就能将其消灭。更加深入的了解HIV感染早期的机制,将会有助于阐明先天性免疫应答以及粘膜免疫应答在控制HIV感染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对这些作用进行调控,以拓宽根除病毒的时间窗,防止HIV进入胃肠道的淋巴组织。
人们可能无法开发出传统意义上成功的HIV疫苗,因为有很多的科学难题需要解决。为了解决这些障碍和难题,科学家们必须再回到基础研究中去,进行一些更深入、目前疫苗开发中还未探讨过的研究。对于HIV疫苗的开发,还要保持谨慎的乐观态度,必须还要进行大量的基础研究。
国内研究组织
2009年3月,中国艾滋病疫苗联盟(CAVI)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中国艾滋病疫苗论坛上正式成立。该联盟由中国国内从事艾滋病疫苗研究的几十家研发单位自发组成,是中国第一个艾滋病疫苗研究组织。
在随后举行的亚洲艾滋病疫苗区域协商会议上,CAVI的发起人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向《科学时报》记者介绍道:“艾滋病疫苗的研制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个别研究团队在短时期内解决,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加强合作。CAVI就是中国疫苗研究队伍团结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旗帜下,开展协同攻关和参与国际合作的最佳平台。”
亚洲艾滋病疫苗区域协商会议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全球艾滋病疫苗企业计划、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艾滋病研究办公室和中国疾控中心共同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向《科学时报》记者介绍,国际发达国家都有各种艾滋病研究组织,同时又有全球性组织。他认为CAVI的成立一方面能够联合国内科学家,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国际交流。
尽管中国的艾滋病疫苗研究具有一定实力,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创新研究少、重复研究多、单一团队研究多、合作攻关少、上游研发和下游开发脱节等,尚未形成国际上近年出现的大型联合团队。CAVI正是为了应对这些情况而成立的。据介绍,CAVI联合了“十一五”规划的重大科技专项中所支持的4个课题组和2个研究平台,基本覆盖了中国研发艾滋病疫苗的主要科研人员。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细胞室主任王佑春向《科学时报》记者介绍,联盟成立的目的,是确定今后中国艾滋病疫苗研制的发展方向,整合资源、减少重复性工作、开展创新性研究。他表示,联盟还将建立起客观统一的评价方法、管理方法和共享机制,保证国家经费的投入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临床实验
工作人员介绍称,用于Ⅱ期临床实验的艾滋病疫苗已就位2009年03月21日,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由中国自行研制的艾滋病疫苗正式进入二期临床实验,这是中国第一次在高危人群中,对艾滋病疫苗进行安全性的评价和有效性的探索。
该批准进入二期临床实验的艾滋病疫苗,是来自吉林大学、长春百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科研人员从1996年开始着手研究的。一期临床实验从2005年3月12日开始,在广西进行,共有49名志愿者接受了疫苗的注射。二期临床实验仍在广西进行,将有230名志愿者在知情同意、保护受试者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表示,一期临床实验主要是在健康人群中探索艾滋病疫苗的安全性。一期实验结果表明,在小范围的健康人群中,我国自行研制的疫苗是安全的。二期临床实验主要是在高危的健康人群当中进一步探索它的安全性,同时,初步探索它的有效性。
颜江瑛强调,艾滋病疫苗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还不能表明我们有成功的疫苗了,“什么时候能够运用到病患者身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研人员将根据这次人体实验结果,考虑是否进入三期临床实验,三期临床实验主要是在更大范围的人群中,评价疫苗的有效性。
人体为何不能在自然感染期间产生广谱的中和抗体,如果能够回答这一问题,将有助于开发有效的疫苗,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而且,通过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必须要比自然感染诱导的免疫反应更为强效。单克隆抗体,也具备广谱中和抗体的作用,虽然非常少,现在还无法获得,但是诱导单克隆抗体这一途径对开发HIV疫苗可能是行之有效的。此外,研究者通过X线结晶技术发现了HIV是如何利用CD4受体进入细胞内的,以及广谱中和抗体是如何结合于CD4的结合部位来有效中和HIV的,这一发现将有助于HIV疫苗的开发。
研究HIV包膜蛋白的三聚体结构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有望得出一些新的研究思路。还有一个思路是,设计一种新型的包膜抗原,也就是在HIV的包膜蛋白上加上一个支架蛋白,从而可以保证HIV能够被免疫系统识别并产生抗体。
通过诱导广谱反应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中和抗体开发的疫苗是不会有用的,除非这种疫苗所产生的效应,能够在病毒潜伏下来之前这段非常短的时间窗内就能将其消灭。更加深入的了解HIV感染早期的机制,将会有助于阐明先天性免疫应答以及粘膜免疫应答在控制HIV感染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对这些作用进行调控,以拓宽根除病毒的时间窗,防止HIV进入胃肠道的淋巴组织。
人们可能无法开发出传统意义上成功的HIV疫苗,因为有很多的科学难题需要解决。为了解决这些障碍和难题,科学家们必须再回到基础研究中去,进行一些更深入、目前疫苗开发中还未探讨过的研究。对于HIV疫苗的开发,还要保持谨慎的乐观态度,必须还要进行大量的基础研究。
国内研究组织
2009年3月,中国艾滋病疫苗联盟(CAVI)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中国艾滋病疫苗论坛上正式成立。该联盟由中国国内从事艾滋病疫苗研究的几十家研发单位自发组成,是中国第一个艾滋病疫苗研究组织。
在随后举行的亚洲艾滋病疫苗区域协商会议上,CAVI的发起人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向《科学时报》记者介绍道:“艾滋病疫苗的研制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个别研究团队在短时期内解决,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加强合作。CAVI就是中国疫苗研究队伍团结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旗帜下,开展协同攻关和参与国际合作的最佳平台。”
亚洲艾滋病疫苗区域协商会议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全球艾滋病疫苗企业计划、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艾滋病研究办公室和中国疾控中心共同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向《科学时报》记者介绍,国际发达国家都有各种艾滋病研究组织,同时又有全球性组织。他认为CAVI的成立一方面能够联合国内科学家,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国际交流。
尽管中国的艾滋病疫苗研究具有一定实力,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创新研究少、重复研究多、单一团队研究多、合作攻关少、上游研发和下游开发脱节等,尚未形成国际上近年出现的大型联合团队。CAVI正是为了应对这些情况而成立的。据介绍,CAVI联合了“十一五”规划的重大科技专项中所支持的4个课题组和2个研究平台,基本覆盖了中国研发艾滋病疫苗的主要科研人员。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细胞室主任王佑春向《科学时报》记者介绍,联盟成立的目的,是确定今后中国艾滋病疫苗研制的发展方向,整合资源、减少重复性工作、开展创新性研究。他表示,联盟还将建立起客观统一的评价方法、管理方法和共享机制,保证国家经费的投入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临床实验
工作人员介绍称,用于Ⅱ期临床实验的艾滋病疫苗已就位2009年03月21日,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由中国自行研制的艾滋病疫苗正式进入二期临床实验,这是中国第一次在高危人群中,对艾滋病疫苗进行安全性的评价和有效性的探索。
该批准进入二期临床实验的艾滋病疫苗,是来自吉林大学、长春百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科研人员从1996年开始着手研究的。一期临床实验从2005年3月12日开始,在广西进行,共有49名志愿者接受了疫苗的注射。二期临床实验仍在广西进行,将有230名志愿者在知情同意、保护受试者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表示,一期临床实验主要是在健康人群中探索艾滋病疫苗的安全性。一期实验结果表明,在小范围的健康人群中,我国自行研制的疫苗是安全的。二期临床实验主要是在高危的健康人群当中进一步探索它的安全性,同时,初步探索它的有效性。
颜江瑛强调,艾滋病疫苗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还不能表明我们有成功的疫苗了,“什么时候能够运用到病患者身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研人员将根据这次人体实验结果,考虑是否进入三期临床实验,三期临床实验主要是在更大范围的人群中,评价疫苗的有效性。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