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考98分,家长患抑郁症:参照式育儿到底有多害人?!
2019年09月24日 00:15
  “我太失败了!”

  说这句话的是杭州的秦老师,作为一所重点小学的语文老师,秦老师在儿子5岁时,就让他上小学,对儿子的要求也永远是100分。

  有时孩子考了98分,她就会训斥道:“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为什么考不到……”

  可是,孩子却似乎越来越难以达到妈妈所期待的目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年4月,儿子居然考出了72分的成绩,失望至极的秦老师留了一封遗书,服药自杀。

  幸运的是,经过抢救,秦老师保住了性命。医生诊断,秦老师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此事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难怪孩子会考不好,因为考100分是家长的希望,而孩子更想做自己!”

  “家长怎么能这样?这是生个孩子还是生个百分机器啊?”

  “做她的孩子太难了,孩子没有抑郁简直是奇迹”。

  ……

  看得出,大家都不认同秦老师的观点。

  也确实,“永远是100分”的标准,对于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难达到了。

  心理学研究认为,只有父母的期望目标是孩子能接受的,而且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时,才能产生激励作用。如果期望目标过高,只会适得其反。
1  过高的期望,容易伤害孩子
  在前段时间的一场教育公益大讲堂上,俞敏洪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

  孩子参加高考考了638分,比北大录取分数线低了30多分。虽然无缘北大,但他的成绩也算不错了,可以读个重点院校。

  孩子的家长可能是觉得以孩子的实力,是应该考取北大的。他们没有肯定孩子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成绩,而是不停地抱怨指责:

  “平时就叫你小心点,让你细心点,告诉你不要粗心......”

  “高考就这么一次,进北大的机会就这么失去了!”

  “不听爸爸妈妈的话,你失去了这个机会!”

  父母的否定与责备,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失败。不到一周时间,在这种心理折磨下,孩子精神分裂了。

  本来应该有个不错的前程,却因为父母的打击,落得如此结局,实在是让人痛心!

  身为父母,都希望孩子优秀,但是如果不考虑孩子的实力,一味要求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只会伤害孩子。

 

  热播剧《少年派》中,林妙妙被望女成凤的妈妈送进了重点班,然而,在高手如云的重点班内,无论她怎样努力,也改变不了成绩垫底的结局。

  妈妈恨铁不成钢,感叹道:“都是生孩子,我为什么生出林妙妙,人家为什么能生出钱三一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林妙妙,妈妈也是动不动就毫不留情的一顿训斥:

  “人家第二十名,你也敢跟人家一起玩,你好意思吗,你玩得起吗?”

  “为什么你学习差呢,因为你懒,你不刻苦,你不专心!”

  听着妈妈的责备声,一向开朗的林妙妙失声痛哭,怀疑妈妈是否真的爱她。

  明明是爱孩子的,却因为过高的期望,说出了一连串扎心的话,让孩子备受打击。这样的家长又岂止一个?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身为父母,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

  真正懂得如何爱孩子的父母,会放下过高的期待,理解接纳孩子,鼓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2  切合实际的期望,更容易让孩子进步
  曾经看过一个泰国短片。

  短片中的小男孩,热爱踢足球,但他基础不好,头球的技术基本为零,教练也觉得他没有前途。

  男孩妈妈了解到男孩的情况后,鼓励孩子道:“教练说你很努力,也有进步,但是还需要再努力一点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孩子听了妈妈的话很开心,他更加刻苦地练习踢球,可是,他的球技还是不如别人。这时,他自己都想要放弃了。

  妈妈坚定地对他说:“你一直都很努力。原来都不会用头顶球,现在都能做到了。每天再努力一点点就好。”

  每天努力一点点,并不难,小男孩做到了。最终,在赛场上,小男孩用头球为球队争得了决定输赢的一分。

  视频中,妈妈说:“我可能不是最好的妈妈,因为我并不是想我的孩子总是得第一名,我只是希望他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最大的胜利就是胜于自己。”

  不得不说,这位妈妈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不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接纳孩子的现状,鼓励孩子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恰恰是激发孩子自信与上进心的力量。

 

  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网友的故事:

  从小,父母对她的成绩没有过高的要求,只希望她尽力。

  每次考试过后,他们从不过于关注她的分数,更不会拿她跟熟人家成绩优异的孩子作比较

  这种情况下,她学习上很自觉,从不用父母盯着,成绩也还行。

  如今,她已经顺利地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这些年来,父母对她的期望一直是尽力就行。然而,正是因为没有过高的期望,她反而一直在稳步前进。

  蔡康永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们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父母始终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对孩子有过高的期待,用无私的爱去滋养孩子,往往更容易促使孩子进步。
3  如何把握期望的限度
  常听到有些家长对孩子说这类话:

  “我当年没考上XX大学,你一定要考上。”

  “我当年想学弹钢琴,家里条件不允许,你一定要学。”

  ……

  可能这些家长自己都没意识到,不知不觉间,他们把孩子当成了弥补自己人生缺憾的工具。

  演员海清表示:“孩子不是我们后半生的延续,他是他自己新生命的开始,不能用他来满足我们的遗憾,不能给孩子过多的期望。”

 

  父母不可能对孩子没有期望,那么如何把握期望的限度呢?

  1、让孩子做自己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说:“真正高层次的教育,是让孩子做自己,成为自由的人,做一个他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欢的样子。”

  美国男孩弗林10岁时,因为觉得妈妈做饭不好吃,就想自己动手做饭。父母对此给予了支持。

  他们给弗林买了一大堆烹饪书籍,给他打造“专属厨房”,还给他报了厨艺班。

  在父母的支持下,弗林苦练厨艺,17岁那年就受邀到白宫做饭,成为“料理界的小贾斯汀”。

  让孩子做自己,孩子才更有可能走向成功。


图片来源于网络

  2、让孩子跟自己比较

  朋友说,她小时候拿成绩单给妈妈看,妈妈看完后会说:

  “这次比上次多考了十分呢,你进步啦!”

  “上次你考了班级第十九名,这次是二十五名,退步了六名啊,自己查找一下原因,争取下次进步哦!”

  ……

  妈妈的这些话,让朋友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跟自己比较上,也让她逐渐成长为今日自信而上进的自己。

  让孩子跟自己比,今天跟昨天比,这次跟上次比,如此比较才能让孩子充满信心,一天天地进步下去。

 

  3、父母保持平常心

  演员胡可曾在微博中发文称:“人生爱好各不相同,或余音绕梁,或芳香四溢,或随心所欲……”


  配图中,安吉在优雅地弹钢琴,小鱼儿在愉快地烤串。

  胡可接受孩子们的差异,不拿他们做比较,这种平常心造就了迥异画风中各得其所的快乐。

  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的陈美龄说:“我觉得,作为父母,我们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要进入好的大学,只要孩子成长为一个快乐的人,懂得感恩,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可以说成功了。”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父母保持平常心,不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就是最好的教育。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