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体会: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2018年01月26日 21:46
最近我阅读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受良多,我想就书中内容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第一篇采访实录刊出后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于8月17日首次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了消息,引发购书热潮,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
本书共19篇访谈,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采访了29人,选用了76幅珍贵照片,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少年时期在苦难中成长奋斗的经历,也展现了他如何坚定信仰、树立正确人生观、塑造崇高政治理念、培养坚毅顽强奋斗精神的内心历程。可以说,插队的七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对其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一,艰苦的农村生活让总书记真正走入百姓当中,深刻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国情,体会到了社会最底层民众的辛酸,从此将自己的生命与广大群众紧密相连,产生了与老百姓深厚的感情。“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插队到农村后感受到农村落后、村民生活艰苦的真实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里讲到几年中过了“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 “思想关”。知青身上被跳蚤咬的都是大肿块,抓出一身血;一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村里的妇孺老幼就走到铜川、西安,沿路乞讨。人们每天吃野菜团子、黑米糊糊,因缺少柴火,连烧饭都有困难;为防麦穗散落,担子不能触地,“5里山路,挑着麦子,经常要走一个小时,那也算是快的了”;作为“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之一,在面临亲人离散、同伴相继返乡的一系列困难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承受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在漫长的时光里,是老百姓手把手教会了他如何生存,照顾他,让他懂得无论何时“离开老乡,共产党员一天也活不了”。总书记曾说:“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所以,他当时常称自己“是个普通的农民”,也常说“我们老陕”如何如何。在多年后他曾深情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我认为“这里”不仅是指梁家河,也不仅是指陕北大地,而是指中华民族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龙的传人。总书记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心永远和百姓在一起。
第二,时代赋予的苦难际遇锻造了总书记不怕吃苦的坚韧意志与拼搏向前的奋斗精神,从而创造了自己的机缘。习近平总书记不怕吃苦,从最初的6分、8.5分到挣了10分,那是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分。之后,他在担任村书记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带领村民挖水井、打坝、办沼气、种烤烟、办缝纫社、办夜校、开代销店、办铁业社、搞河桥治理等等。面对这些苦活、累活,他永远都冲在最前面。在最寒冷的天气里,他冒着被砸的危险跳进混杂着冰渣的土坑里挖井;为了改变农村没电的困境,他一遍遍给村里观念守旧的老人做思想工作,跑到四川去学习,站在漆黑的沼气池里挖水掏粪,终于成功办起了沼气,为百姓带来光明与温暖。现在中国的条件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可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丢弃于困境中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这种精神使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屈辱艰难的昨天,也必将带领人民开辟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第三,陕北人民善良、淳朴、厚道、豁达的性格特质、家风的潜移默化与延安的红色历史文化让总书记产生了为老百姓做更多事的初心,塑造了崇高的政治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延安人民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大家都说:“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当初,习近平总书记因为家庭政治原因在北京深受排挤与歧视,可是善良淳朴的的陕北人民无私地接纳了他,认为肯努力干活的就是“好后生”,还推荐他入团、入党。因为他做事公道、有能力而委派他担任村支书。因政治原因,他是最后一个走的知青,而那个时候“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开始形成了,他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后来他无论办大事小事都是以“为老百姓办实事”为初心,拥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和“解衣推食”的精神。总书记曾说过,陕北7年,最大的收获就是“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这个初心和政治理念是总书记于实践中得到的真理,是我们青年人生中必须要扣好的第一粒“扣子”,也是无数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动力源泉和指明灯,永不过时。
第四,在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里,总书记坚持学习,博览群书,提高了文化素养,培养了发散思维,为以后的从政提供了知识储备,也提高了办事处理能力。村民梁玉明说:“社员抽烟有‘烟瘾’,近平读书有‘书瘾’。”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梁家河时,只带了两个旧箱子,里面装满了书,无论多么忙碌,多么疲惫,他都会抓紧时间阅读书籍,如政治、哲学、历史、中外文学类等等,阅读种类之多、范围之广,让人敬佩。这使得他在后来的政治决策中总有先见之明,有主见,不因当时的社会环境、多数人的看法而动摇。书中多人提到他晚上凑在煤油灯下看书,把脸都熏黑了,在当时蔑视知识分子的情况下,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呀!现在的共产党员就更要发挥带头作用,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对事物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多方面比对分析 ,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与思维能力,为群众谋福祉。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动了我、激励了我,让我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是怎样由一名懵懂迷茫的少年成为能独当一面的百姓干部,并最终成为党的总书记。我认为,无论是共产党人、领导干部,还是人民群众、普通百姓,都可以从中汲取正能量,成为更好的自己,为社会、为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第一篇采访实录刊出后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于8月17日首次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了消息,引发购书热潮,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
本书共19篇访谈,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采访了29人,选用了76幅珍贵照片,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少年时期在苦难中成长奋斗的经历,也展现了他如何坚定信仰、树立正确人生观、塑造崇高政治理念、培养坚毅顽强奋斗精神的内心历程。可以说,插队的七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对其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一,艰苦的农村生活让总书记真正走入百姓当中,深刻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国情,体会到了社会最底层民众的辛酸,从此将自己的生命与广大群众紧密相连,产生了与老百姓深厚的感情。“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插队到农村后感受到农村落后、村民生活艰苦的真实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里讲到几年中过了“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 “思想关”。知青身上被跳蚤咬的都是大肿块,抓出一身血;一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村里的妇孺老幼就走到铜川、西安,沿路乞讨。人们每天吃野菜团子、黑米糊糊,因缺少柴火,连烧饭都有困难;为防麦穗散落,担子不能触地,“5里山路,挑着麦子,经常要走一个小时,那也算是快的了”;作为“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之一,在面临亲人离散、同伴相继返乡的一系列困难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承受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在漫长的时光里,是老百姓手把手教会了他如何生存,照顾他,让他懂得无论何时“离开老乡,共产党员一天也活不了”。总书记曾说:“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所以,他当时常称自己“是个普通的农民”,也常说“我们老陕”如何如何。在多年后他曾深情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我认为“这里”不仅是指梁家河,也不仅是指陕北大地,而是指中华民族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龙的传人。总书记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心永远和百姓在一起。
第二,时代赋予的苦难际遇锻造了总书记不怕吃苦的坚韧意志与拼搏向前的奋斗精神,从而创造了自己的机缘。习近平总书记不怕吃苦,从最初的6分、8.5分到挣了10分,那是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分。之后,他在担任村书记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带领村民挖水井、打坝、办沼气、种烤烟、办缝纫社、办夜校、开代销店、办铁业社、搞河桥治理等等。面对这些苦活、累活,他永远都冲在最前面。在最寒冷的天气里,他冒着被砸的危险跳进混杂着冰渣的土坑里挖井;为了改变农村没电的困境,他一遍遍给村里观念守旧的老人做思想工作,跑到四川去学习,站在漆黑的沼气池里挖水掏粪,终于成功办起了沼气,为百姓带来光明与温暖。现在中国的条件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可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丢弃于困境中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这种精神使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屈辱艰难的昨天,也必将带领人民开辟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第三,陕北人民善良、淳朴、厚道、豁达的性格特质、家风的潜移默化与延安的红色历史文化让总书记产生了为老百姓做更多事的初心,塑造了崇高的政治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延安人民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大家都说:“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当初,习近平总书记因为家庭政治原因在北京深受排挤与歧视,可是善良淳朴的的陕北人民无私地接纳了他,认为肯努力干活的就是“好后生”,还推荐他入团、入党。因为他做事公道、有能力而委派他担任村支书。因政治原因,他是最后一个走的知青,而那个时候“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开始形成了,他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后来他无论办大事小事都是以“为老百姓办实事”为初心,拥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和“解衣推食”的精神。总书记曾说过,陕北7年,最大的收获就是“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这个初心和政治理念是总书记于实践中得到的真理,是我们青年人生中必须要扣好的第一粒“扣子”,也是无数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动力源泉和指明灯,永不过时。
第四,在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里,总书记坚持学习,博览群书,提高了文化素养,培养了发散思维,为以后的从政提供了知识储备,也提高了办事处理能力。村民梁玉明说:“社员抽烟有‘烟瘾’,近平读书有‘书瘾’。”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梁家河时,只带了两个旧箱子,里面装满了书,无论多么忙碌,多么疲惫,他都会抓紧时间阅读书籍,如政治、哲学、历史、中外文学类等等,阅读种类之多、范围之广,让人敬佩。这使得他在后来的政治决策中总有先见之明,有主见,不因当时的社会环境、多数人的看法而动摇。书中多人提到他晚上凑在煤油灯下看书,把脸都熏黑了,在当时蔑视知识分子的情况下,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呀!现在的共产党员就更要发挥带头作用,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对事物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多方面比对分析 ,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与思维能力,为群众谋福祉。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动了我、激励了我,让我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是怎样由一名懵懂迷茫的少年成为能独当一面的百姓干部,并最终成为党的总书记。我认为,无论是共产党人、领导干部,还是人民群众、普通百姓,都可以从中汲取正能量,成为更好的自己,为社会、为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