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么“虐待”宝宝的
2008年12月12日 09:06
本页显示全文>>(共计2页)



  我终于切身地感受到:孩子的确不能娇生惯养,一定要逼他做事!他小,我给他的服务很周到,生怕他生病、不舒服!我爱人早就嘲笑我:“有多勤劳的妈妈,就会有多懒惰的儿子;有多能干的妈妈,就会有多挑剔的儿子!”此前,我一直认定是懒惰爸爸的托词!看来,在教育方面,爸爸有时是比妈妈清醒多了!从此,我会从方方面面来完成一个我的转变————做一个懒惰的妈妈!

  父母要给孩子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从中学习行为的规则。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首耳熟能详的动人儿歌,唱出了深深的母爱,也唱出了孩子对父母无尽的眷恋。爱,是滋润心灵的雨露,但也可能蜕变为禁锢成长的藩篱。我们赞美父母博大无私的爱的同时,也要看到,如果父母一味用自己爱的羽翼替孩子遮风挡雨,包办代替,那么当孩子迈出家庭这一温暖的港湾时,将会因为缺乏独立性而无法经受社会风浪的考验,这不是任何一个父母所愿意看到的。

  独立性是指儿童遵循一定的规则,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任务的心理状态。“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的这一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从一个无助的生物体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的过程。孩子需要独立,包括独立的意识和独立的能力。那么,在家庭环境中,应该怎样有效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

  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前提。我们提倡儿童独立性的培养,并不是要拔苗助长。与其他动物的成长历程相比,人类的成长要经历较长的依赖期。在婴儿期,孩子甚至还不能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辨开来。一岁左右的孩子,在迈出人生中独立行走的第一步时,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喜悦,这是孩子身体独立能力的展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可以使用第一个人称代词“我”,这标志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孩子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增进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关键时期。这时,家长要主动为孩子营造环境,在父母的监护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例如自己进食,自己收拾玩具等。随着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动协调能力的提高,到了三至四岁,就可以锻炼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而后逐渐让孩子学会收拾床铺、饭桌等。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反而失去了自信心,如果要求太低,则失去了锻炼的价值。因此,只有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己孩子的特点,父母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自己孩子发展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

推荐阅读:金融教育从幼儿园开始  男网友困惑:宝宝教育,路在何方?



下一页 本页显示全文>>(共计2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