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太乖,长大后易患社交恐惧
2014年10月30日 11:27
孩子对父母依恋关系的产生是其安全感、自尊心、自制力、社会技能的起源。建立了亲密而温暖的依恋关系的孩子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那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10月25日,在由南方都市报与惠儿堂共同主办的南都惠儿学堂上,中国认知心理治疗学组成员、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副主任医师、惠儿堂专家郭扬波博士,广东省委机关幼儿院马海英副院长给父母们讲述了如何帮助儿童形成安全依恋关系。
个案
------------------------------------------------------------------
在郭扬波看来,不能小看婴幼儿对母亲的依恋,不能将其视为包袱,或者爱理不理,在婴儿生命的最初3年里,一个主要任务是使孩子至少对一个人产生依恋感,否则,这个孩子在今后一生中都有可能不会和人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他认为,三岁前是建立儿童安全依恋的“机会之窗”。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马海英副院长和在场家长分享了两个案例。
1、爱哭的小男孩,什么都用哭来表达
天天是个爱哭的小男孩,不管遇到什么事,他都不会说,而是用哭来告诉大家。提问到他,他总是扭扭捏捏地站不好。大运动量的活动他不感兴趣,因为他的动作不太灵活,总是无法达到标准。自理能力差,做事磨磨蹭蹭;吃东西较挑食。但他对学习很感兴趣,特别喜欢英语,认字本领很好。
分析
忙碌的父母,缺乏陪伴,孩子安全依恋缺失
马海英副院长说,这个小孩到幼儿园一段时间了,每天老师都是抱着他,给他讲故事,或者倾听他说话,慢慢地他哭的次数减少了。后来,我们了解到,他的父母是公务员,每天的工作都很忙,没时间跟孩子相处,亲子活动少之又少。
郭扬波博士说孩子的这种表现,其实也算是安全依恋的缺失,但属于一种抵抗型依恋。父母工作忙,较容易情绪化,这样传递给孩子的就极可能是“焦虑、纠缠、哭闹”,对待这样的孩子,最好的办法是“倾听、理解、尊重、满足”。就是父母无论多么忙,都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每天都要有一段相对固定的亲子独处时间。即使父母经常出差,也跟孩子有个约定,每天抽出半小时来进行电话沟通,弥补不在身边的遗憾。
2、与爸妈分离没有哭闹,对玩具没兴趣
幼儿园刚开学,珺珺的与众不同便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早晨来园时,与有的孩子哭闹不同,珺珺在与爸爸或妈妈离别时没有哭闹,在幼儿进行游戏时,他对于丰富多彩的玩具没有半点新奇。他总是静静地坐在一个远离同伴的角落里。
分析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上初中后易产生社交恐惧症
马海英副院长说,这个孩子似乎很乖,但是这种乖超过了他的年龄范围。跟孩子家里人接触了解到,原来孩子在上幼儿园前,被送到爷爷奶奶家居住,一直待到上学才回来跟父母相处。“我们尝试着与珺珺多交往,多跟他一起游戏,他慢慢地喜欢上幼儿园的老师了,连跟家里人一起外出游玩时,也要邀请老师一起前往,把老师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郭扬波说,把老师当成了亲人,是好现象,但也算是不好的现象。首先,孩子接纳了老师,这是好的,但老师不可能跟随孩子一辈子,孩子始终要升学的,那面对陌生环境,他将如何应对?孩子的这种表现,也是属于依恋,只不过是“回避型依恋”。父母“过度冷漠或热情”,容易造成孩子“冷淡,退缩,被动”,最好的做法是父母要“倾听、陪伴、鼓励、引导”孩子。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上初中后,易产生社交恐惧症,认为这个世界没意义,对任何人都没感情。因为他没体会过爱,每做一件事情就当是完成任务样,没自己的追求和动力。对待这样的孩子,父母最关键的态度是“接受”。“接受”就是无条件、无情绪地接纳。而有的父母虽对孩子好像很民主,但他们却在“忍受”,即勉强自己,带着情绪去忍受孩子的行为,这种情绪孩子是感受得到的,他们并不认为父母在认可自己。我所说“接受”,就是把孩子的一切都看成是正常的,底线是只要孩子安全,那么他想干什么就随他,不要呵斥制止,因为孩子还在探索世界的阶段,他的一丁点小出格也源于他自己的尝试,如我们就此制止他,他以后可能会更退缩。但如果我们接受他,他就会有“这个世界可以接受我”的良好体验。
课堂
---------------------------------------------------------
依恋形成的三个阶段
依恋不是突然就产生的。依恋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前依恋期:(出生-3个月)也称为“无差别的反应期”。这个阶段的宝宝看见或听见任何人都会向那个方向转过去,眼睛会骨碌碌地随着人的移动而移动,对他发出微笑和咿呀语等。这个时候的宝宝并没有与妈妈发展起独特的一对一的依恋关系。
依恋建立期:(3个月-8个月)也称为有“差别的社交期”。此时宝宝对其他人仍是友好的,但对母亲或照顾者的反应越来越频繁,有母亲在场,会主动寻求妈妈抱,会追随妈妈的脚步。
依恋明确期:(8个月-3岁)这个时期,当抚养者离开,宝宝就会变得大哭大闹。因为,随着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他开始主动去探索这个世界,但是世界对他既新奇,又是充满恐惧的。这时妈妈就是孩子安全的大后方,当孩子需要安全的时候,就会回到妈妈身边回到抚养者身边。所以一旦妈妈不在视线范围内,对孩子而言是极为不安的一件事。
依恋的三种类型
大多数小儿的依恋类型是安全型的。这类小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静地玩,母亲在场能使小儿感到足够的安全,此时他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这类小儿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他(她)的活动会受影响,并明显表现出不安和寻找,但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很容易地平静下来继续玩儿。
另有一种为不安全的抵抗型依恋类型。这种小儿非常怕与母亲分开,每当母亲将要离开时就显得很警惕,如果母亲要离开他(她),他(她)就会表现出极高的反抗,会大哭大叫,但当母亲回来后,他(她)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与母亲接触,即使是和母亲在一起,他(她)也不感到安全,也不能积极地进行活动。
还有一种是回避型的或叫无依恋类型。这类小儿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即使欢迎母亲的到来也是很短暂的,他(她)对母亲的离开及回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就像接受母亲的安慰一样,这种是没有对母亲形成特殊的依恋。
支招
------------------------------------------------------
建立安全依恋,尽量不要分离喂养
郭扬波认为,安全依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儿童会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积极而放心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提高智力水平。其次,安全依恋的建立,使儿童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从而形成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很好地与他人进行交往。第三,安全依恋的建立,能使儿童具有稳定而快乐的情绪,并有利于亲子之间良好的情感互动关系建立,也有利于儿童有效地进行情绪的调节,减少对环境压力造成的不适而引发的消极情绪。
如何建立安全依恋?郭扬波建议,父母可从以下五方面做尝试。第一是,父母对孩子需求要敏感,如提高做母亲的敏感性,及时地应答孩子的需求。第二,对孩子多接受少拒绝,按照孩子需求去调整自己的行为,不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千万不能自己心情好时和孩子玩耍,自己心情不好时迁怒于孩子。第三,与孩子活动多配合少操纵,在各种游戏及日常生活中多参与孩子的活动,但应尽可能让孩子演主角。第四,多和孩子做亲密的身体接触,婴儿抚触操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特别是在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给予他最真诚的拥抱。最后一点,尽可能不要分离喂养。
链接
-------------------------------------------------------
玩沙盘游戏,了解自己,了解孩子
三岁前是建立安全依恋的“机会之窗”,三岁后是否仍有机会弥补?在现场,家长李女士分享了自己的案例。她认为,通过沙盘游戏,她跟孩子之间有了进一步的有效沟通。沙盘游戏或许是家长更多了解自己和孩子的一个窗口。
李女士儿子今年7岁,学习习惯不太好,抵触语文和数学课,常拖欠作业。在百般无助下,她来到了惠儿堂与广州心理卫生协会共建的“儿童心理健康实践基地”,进行了沙盘测评。“摆在我面前的是一盘沙子,我拨开沙子,露出了一片蓝色的‘海洋’,我心里很向往这片海洋,看着它,我居然有‘哭’的冲动。”李女士说,她随意地挑选物件摆放在沙盘上。沙盘师告诉她,其中有一个小男孩,潜意识里她认为是自己的儿子,这个小男孩被摆放在沙盘的最前面,给了她很大冲击力,由此,她儿子是自己目前最大的压力……经过分析,李女士说,她看清楚了自己的处境,也放松了心境。
而沙盘师也在两周后给她发了一份关于她儿子的沙盘分析报告。孩子的潜意识里,并没有多少安全感,但孩子仍有上进心,希望轻装上阵……李女士说,现在她开始了解孩子了,她觉得沙盘测评帮助自己了解小孩的变化,重建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
(如想了解更多沙盘游戏详情,请关注惠儿堂微信号:vitalnutri)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