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卸下家长身上的“十把刀”
2007年10月14日 17:28
如何卸下家长身上的“十把刀”
日前,教育学者魏书生在自己的博客撰写了《中国家长的身上藏着十把刀》一文,从教育效果的角度,对中小学生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提出一系列反思。对此,教育专家孙云晓也谈了自己的看法。这两篇文章虽思路不同,却相互呼应,给人以不同的启示。
“中国的父母身上的确存在这十把刀,甚至不止十把,一百把可能都举得出来,每一把刀都构成了对孩子成长的伤害。这是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明显误区,也是当代父母教育素质的十大缺憾。”
针对《中国家长的身上藏着十把刀》中提出的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表示,大部分都是事实,生活中他深有体会。
我连家炊都不会怎么会野炊呢
有一次坐公共汽车,孙云晓看到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想要招呼一位年迈的婆婆坐他的座位。身边的妈妈将儿子的头往车窗外一拧:“用得着你管吗?管好自己就行了。”当时孩子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父母也是站着的,“他们不希望孩子让座的本意可能是太心疼自己的孩子了。可孩子的爱心是很珍贵的,父母却在爱心萌芽时终止了它。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影响却潜在而长远,甚至会让孩子的人格发生扭曲。”孙云晓说这种做法实在得不偿失。
对于“砍去冒险,种下平庸的种子”,他更有同感。在日本和中学生参加探险活动时,一个高二的女生对他说,“我爸妈真讨厌,昨天一晚上来了3个电话,反复叮嘱这叮嘱那的。”最不能容忍的是,第二天早上妈妈居然打国际长途给她叫早。女儿很苦恼:我都高二了,完全能够自己管理自己!
还有一个姓董的男孩,坦言自己不如日本孩子——不会野炊,不敢探险,不会野外生活。孙云晓问,为什么不会?13岁的男孩说,遗传呗!孙云晓很奇怪,怎么想到这个词?男孩回答,怎么不是遗传呢?我长到13岁,火柴都不会划,连家炊都不会,怎么会野炊呢?不是我们不想干,是我们不会干!长这么大,谁让我们干过呢?
男孩的话孙云晓至今记得。
“父母包办代替,过度宠爱,已经让孩子变成了低能儿。”现实中,还有多少父母正在压制孩子自己探索的欲望?孙云晓担心,“长期生活在绝对安全的箱子里,孩子怎么会有冒险的机会与体验?”
在播种仇恨的同时也是在未来道路上撒播障碍
最近,一个初二女生的父亲向孙云晓说起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女儿放学回家,高兴地说自己棋类比赛获得了一等奖。父母都很高兴,后来父亲突然问了一句,“有几个一等奖?”女儿回答,“3个。”父亲难掩失望:“哦,是这样,你这个一等奖含金量不高!”当即,女儿觉得像自己说了谎一样低头不语。
孙云晓建议这位父亲,虽然有3个一等奖,但并不能否认她是一等奖,孩子并没说假话。父亲的观点让孩子产生一种排他性,只有别人失败我才成功。只有我是唯一的第一名,我才是成功。并列就影响了我,我一定要超过别人。
这种引导其实是一种误导。科学研究发现,孩子最佳的学习需要是认知需要,就是探索未知世界、获得能力的需要,“这是最重要最稳定的内在动力,最可怕糟糕的需要就是竞争需要。我为什么学习,为了超过别人,这样的学习需要有很强的消极性。你死我活,你争我夺,不仅带来人际关系的破坏,心态也会很糟糕。”
有的父母,自己在生意或生活中失败后,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辱骂竞争对手。自己失败了就是领导不好,同事不好,总是向外部归因,很刻薄地去批评别人。还有的父母离婚,会经常在孩子面前无节制地谴责对方,孩子跟着父亲生活,父亲可能就会对孩子说,“你要记得呀,女人都是狐狸精。”妈妈则会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其实,这些都是在播种仇恨。失败,肯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仅仅是竞争对手的问题。离婚,也并不一定是对方不好,可能夫妻双方在性格、生活方式、价值观上难以相容,不能再走到一起。
“把想到的刻薄语言都宣泄出来,自己心里解恨,对孩子是不负责任的。父母在播种仇恨的同时,更是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撒播障碍。”比如孩子长大后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恋爱时会对感情不信任等。
中国家长身上藏着十把刀 彻底毁掉孩子的几个方法 中国父母的十大错误
李开复:最好的父母啥样 当心乖孩子的心理损伤 赏识教育"后遗症"
日前,教育学者魏书生在自己的博客撰写了《中国家长的身上藏着十把刀》一文,从教育效果的角度,对中小学生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提出一系列反思。对此,教育专家孙云晓也谈了自己的看法。这两篇文章虽思路不同,却相互呼应,给人以不同的启示。
“中国的父母身上的确存在这十把刀,甚至不止十把,一百把可能都举得出来,每一把刀都构成了对孩子成长的伤害。这是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明显误区,也是当代父母教育素质的十大缺憾。”
针对《中国家长的身上藏着十把刀》中提出的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表示,大部分都是事实,生活中他深有体会。
我连家炊都不会怎么会野炊呢
有一次坐公共汽车,孙云晓看到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想要招呼一位年迈的婆婆坐他的座位。身边的妈妈将儿子的头往车窗外一拧:“用得着你管吗?管好自己就行了。”当时孩子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父母也是站着的,“他们不希望孩子让座的本意可能是太心疼自己的孩子了。可孩子的爱心是很珍贵的,父母却在爱心萌芽时终止了它。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影响却潜在而长远,甚至会让孩子的人格发生扭曲。”孙云晓说这种做法实在得不偿失。
对于“砍去冒险,种下平庸的种子”,他更有同感。在日本和中学生参加探险活动时,一个高二的女生对他说,“我爸妈真讨厌,昨天一晚上来了3个电话,反复叮嘱这叮嘱那的。”最不能容忍的是,第二天早上妈妈居然打国际长途给她叫早。女儿很苦恼:我都高二了,完全能够自己管理自己!
还有一个姓董的男孩,坦言自己不如日本孩子——不会野炊,不敢探险,不会野外生活。孙云晓问,为什么不会?13岁的男孩说,遗传呗!孙云晓很奇怪,怎么想到这个词?男孩回答,怎么不是遗传呢?我长到13岁,火柴都不会划,连家炊都不会,怎么会野炊呢?不是我们不想干,是我们不会干!长这么大,谁让我们干过呢?
男孩的话孙云晓至今记得。
“父母包办代替,过度宠爱,已经让孩子变成了低能儿。”现实中,还有多少父母正在压制孩子自己探索的欲望?孙云晓担心,“长期生活在绝对安全的箱子里,孩子怎么会有冒险的机会与体验?”
在播种仇恨的同时也是在未来道路上撒播障碍
最近,一个初二女生的父亲向孙云晓说起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女儿放学回家,高兴地说自己棋类比赛获得了一等奖。父母都很高兴,后来父亲突然问了一句,“有几个一等奖?”女儿回答,“3个。”父亲难掩失望:“哦,是这样,你这个一等奖含金量不高!”当即,女儿觉得像自己说了谎一样低头不语。
孙云晓建议这位父亲,虽然有3个一等奖,但并不能否认她是一等奖,孩子并没说假话。父亲的观点让孩子产生一种排他性,只有别人失败我才成功。只有我是唯一的第一名,我才是成功。并列就影响了我,我一定要超过别人。
这种引导其实是一种误导。科学研究发现,孩子最佳的学习需要是认知需要,就是探索未知世界、获得能力的需要,“这是最重要最稳定的内在动力,最可怕糟糕的需要就是竞争需要。我为什么学习,为了超过别人,这样的学习需要有很强的消极性。你死我活,你争我夺,不仅带来人际关系的破坏,心态也会很糟糕。”
有的父母,自己在生意或生活中失败后,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辱骂竞争对手。自己失败了就是领导不好,同事不好,总是向外部归因,很刻薄地去批评别人。还有的父母离婚,会经常在孩子面前无节制地谴责对方,孩子跟着父亲生活,父亲可能就会对孩子说,“你要记得呀,女人都是狐狸精。”妈妈则会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其实,这些都是在播种仇恨。失败,肯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仅仅是竞争对手的问题。离婚,也并不一定是对方不好,可能夫妻双方在性格、生活方式、价值观上难以相容,不能再走到一起。
“把想到的刻薄语言都宣泄出来,自己心里解恨,对孩子是不负责任的。父母在播种仇恨的同时,更是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撒播障碍。”比如孩子长大后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恋爱时会对感情不信任等。
中国家长身上藏着十把刀 彻底毁掉孩子的几个方法 中国父母的十大错误
李开复:最好的父母啥样 当心乖孩子的心理损伤 赏识教育"后遗症"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