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要怎么对她/他说
2007年10月14日 17:27
(共计1页)
性要怎么对她/他说
目前的国际性教育界有一个共识:性教育的两个黄金时期是3岁以前的幼童和进入青春发育期14-15岁的青少年。这两个时期,前者完全是父母在起作用,后者家庭的影响力不亚于学校与社会。性的话题,往往是由孩子的好奇挑起,父母是尴尬、回避、含糊了事还是因势引导,不但是决定孩子正确性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甚或可能影响她或者他的一生。
孩子的性教育问题不可忽视
在国外的青少年性教育中,英国的体系可能是发展得最好的。其内容包罗万象,既包括性事、性特征、性健康以及两性关系的知识,也包括道德与情感发展方面的教育。而且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他们还设置了不同的国家必修课学课程。比如对5—7岁的学生,要初步了解人体外部各器官的名称,知道人类可以孕育下一代,并会区分他们相互间身体上的异同等。对8—10岁的学生,要掌握人类生命周期的各个主要阶段,包括生殖、生长发育等。对11—13岁的学生,应懂得青春期所带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情况,以及什么叫月经和授精等。对14—16岁的学生,要开始了解荷尔蒙对人体的作用,医学上使用荷尔蒙来控制与提高生育力的情况以及男女性别的决定因素等复杂问题。除了这些必修内容外,各中学还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点与需求,适当增加其他有针对性的内容,如性健康、人与人的关系、情感释放、肢体语言等。
可是这样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是就能产生完美的后果呢?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英国现在已成为欧洲16岁以下青少年怀孕率以及生育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比例是普通欧洲国家的4倍,是荷兰的7倍。虽然在英国进行合法性行为的最低年龄线为16岁,但是平均25%的英国青少年在此之前就已发生过性行为,其中女孩子为19%,男孩子为27%。而且,在这一年龄段发生首次性关系的青少年中,未采取避孕措施的竟为半数以上,造成每年的堕胎数高达3000多例。
这项结果,引导出英国各界的一场争论。家长们绝大多数都认为,学校是性教育的“罪魁祸首”,应该检讨不当性教育所带来的责任。学校则认为:父母其实更为关键,不应该袖手旁观。作为这场辩论的主角,孩子们的反应则是“老师给我们放录像,告诉我们为什么生孩子,但是我们只对那些性的内容感兴趣。”“我曾经问过父母为什么人要做爱,可他们半天沉默不语,真可怕。”“我妈给我的惟一建议就是,别相信男性。”
这项调查和争论唯一可以证明的也许就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性教育,不管有多完善,总是存在偏颇。书本上的指示总是死的,那些活的,影响人的性别认同、性角色、性行为规范、性别差异、性价值观念等,许许多多都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进行的。孩子总是在观察着父母,然后不知不觉,长成他们。这也就是社会学上所说的“性欲社会化”:在孩子的整个童年,对性方面的问题有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即孩子是通过体验家庭社会对其性活动的反应(奖励或惩戒)和给予他或她的知识和信息,来建立符合社会赞许的标准的性唤起和性活动的模式。父母如果对性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怎么能要求孩子“无师自通”呢?
6岁男孩强暴3岁女童? 孩子看到不该看的事 如何卸下家长身上的“十把刀”
父母应该向孩子传递怎样的信息呢?这种信息应该在何时发出才算正确呢?这样的信息又该以何种方式发出呢?这往往是困扰着父母的问题。一般说来,越早越好,越真实越好,否则会伤害孩子的求知欲,将来了解真相后会认为大人一直在骗他们。但是回答他们的问题也要有针对性,也要看孩子当时的年龄和理解能力。没有把握的时候,父母可阅读一些书籍,必要时要把有关书籍推荐给孩子看,比自己谈更有效。谈论性问题,最重要的还是一个态度。很多人可能愿意和自己的父母谈性,但是自己对孩子讲就吞吞吐吐、含含糊糊,这种态度可能比内容更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反而带出不正确的信息,于是得出性是坏事,是见不得人的事的结论。那已经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的问题了。
目前的国际性教育界有一个共识:性教育的两个黄金时期是3岁以前的幼童和进入青春发育期14-15岁的青少年。这两个时期,前者完全是父母在起作用,后者家庭的影响力不亚于学校与社会。性的话题,往往是由孩子的好奇挑起,父母是尴尬、回避、含糊了事还是因势引导,不但是决定孩子正确性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甚或可能影响她或者他的一生。
孩子的性教育问题不可忽视
在国外的青少年性教育中,英国的体系可能是发展得最好的。其内容包罗万象,既包括性事、性特征、性健康以及两性关系的知识,也包括道德与情感发展方面的教育。而且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他们还设置了不同的国家必修课学课程。比如对5—7岁的学生,要初步了解人体外部各器官的名称,知道人类可以孕育下一代,并会区分他们相互间身体上的异同等。对8—10岁的学生,要掌握人类生命周期的各个主要阶段,包括生殖、生长发育等。对11—13岁的学生,应懂得青春期所带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情况,以及什么叫月经和授精等。对14—16岁的学生,要开始了解荷尔蒙对人体的作用,医学上使用荷尔蒙来控制与提高生育力的情况以及男女性别的决定因素等复杂问题。除了这些必修内容外,各中学还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点与需求,适当增加其他有针对性的内容,如性健康、人与人的关系、情感释放、肢体语言等。
可是这样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是就能产生完美的后果呢?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英国现在已成为欧洲16岁以下青少年怀孕率以及生育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比例是普通欧洲国家的4倍,是荷兰的7倍。虽然在英国进行合法性行为的最低年龄线为16岁,但是平均25%的英国青少年在此之前就已发生过性行为,其中女孩子为19%,男孩子为27%。而且,在这一年龄段发生首次性关系的青少年中,未采取避孕措施的竟为半数以上,造成每年的堕胎数高达3000多例。
这项结果,引导出英国各界的一场争论。家长们绝大多数都认为,学校是性教育的“罪魁祸首”,应该检讨不当性教育所带来的责任。学校则认为:父母其实更为关键,不应该袖手旁观。作为这场辩论的主角,孩子们的反应则是“老师给我们放录像,告诉我们为什么生孩子,但是我们只对那些性的内容感兴趣。”“我曾经问过父母为什么人要做爱,可他们半天沉默不语,真可怕。”“我妈给我的惟一建议就是,别相信男性。”
这项调查和争论唯一可以证明的也许就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性教育,不管有多完善,总是存在偏颇。书本上的指示总是死的,那些活的,影响人的性别认同、性角色、性行为规范、性别差异、性价值观念等,许许多多都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进行的。孩子总是在观察着父母,然后不知不觉,长成他们。这也就是社会学上所说的“性欲社会化”:在孩子的整个童年,对性方面的问题有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即孩子是通过体验家庭社会对其性活动的反应(奖励或惩戒)和给予他或她的知识和信息,来建立符合社会赞许的标准的性唤起和性活动的模式。父母如果对性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怎么能要求孩子“无师自通”呢?
6岁男孩强暴3岁女童? 孩子看到不该看的事 如何卸下家长身上的“十把刀”
父母应该向孩子传递怎样的信息呢?这种信息应该在何时发出才算正确呢?这样的信息又该以何种方式发出呢?这往往是困扰着父母的问题。一般说来,越早越好,越真实越好,否则会伤害孩子的求知欲,将来了解真相后会认为大人一直在骗他们。但是回答他们的问题也要有针对性,也要看孩子当时的年龄和理解能力。没有把握的时候,父母可阅读一些书籍,必要时要把有关书籍推荐给孩子看,比自己谈更有效。谈论性问题,最重要的还是一个态度。很多人可能愿意和自己的父母谈性,但是自己对孩子讲就吞吞吐吐、含含糊糊,这种态度可能比内容更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反而带出不正确的信息,于是得出性是坏事,是见不得人的事的结论。那已经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的问题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