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是宝宝性格的一大杀手
2011年12月20日 12:20
  许多年轻的妈妈爸爸们往往并不知道,婴幼儿期的宝宝,对于他们的强烈情感依赖,实在超出想象很多很多。因为囿于表达能力的薄弱,婴幼儿期的宝宝寻觅安全感的行为往往是非常潜意识的,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能力让爸妈知道:他的粘人、哭闹、焦虑、退缩,都是因为某个场景、某个物品或大人的某种行为、某种带着激烈情绪的表达方式,让他忽然丧失了最重要的安全感……

  宝宝不安感的来源之一:大型玩具进我家

  圆圆8个月大的时候,舅舅给她买了一个塑料吹气玩具——一只吹足气后90公分高的红色梅花鹿。圆圆第一次看到这只比自己还高的玩具鹿时,瞪大眼睛端详对方片刻,马上咧开嘴巴大哭起来。妈妈判断是玩具吓着了圆圆,忙让奶奶把玩具收起来,自己抱起圆圆哄她。本以为这样做孩子马上可以安定下来,谁知,圆圆见玩具鹿被拿走了,使劲在妈妈的怀抱里扭动身躯,用目光满屋搜寻那只玩具鹿的身影。可是,再一次见到鹿,圆圆又哭了。就这样,这只尺寸有些大的玩具变成了圆圆妈妈心目中的“魔鬼鹿”:见不到它,圆圆要找它,见到了又哭;简直像冤家一样,互相离不开,见到了又会哭。

  消除不安的对策

  一面把身体藏进爸妈的怀抱里,一面用一双泪眼越过父母肩头,或透过小小的缝隙去寻找那个让自己害怕的对象,小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举动呢?为了解释这种矛盾与不安的来源,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就是做出一系列尺寸巨大,高度在3~6米之间的充气家具放在巨大的充气城堡里,让大人走进去。这个实验可以帮助父母解释“充气玩具有什么可怕的?”当我们跌跌撞撞地走在这些仿佛从巨人国运来的家具中间,感受到它们的挤压感时,我们同样会感到自己是不安全的。宝宝的反应也是一样,当他看到比自己高大、色彩鲜艳、用一双大眼凝视自己的东西时,他的本能反应,就是寻求父母的保护。而当宝宝埋身父母怀中,他就觉得自己的力量足够与对方抗衡了,此时他便要求去寻找对方,观察对方,判断它和自己的关系,是可以相处的,还是需要拒绝的。所以,就出现了“魔鬼鹿”的现象。

  此时,把鹿彻底藏起来,切断孩子充满矛盾的探索,并不是好方法。可以让孩子在你的怀中得到一定的安慰,然后视孩子的表现,鼓励孩子再次去“试探”对方。如果还不行,不妨买一个一模一样的,但是小一些的玩具,先鼓励孩子接触那个小的,叫它“鹿宝宝”,等孩子玩熟了,再抱他去见“鹿妈妈”;把充气玩具放瘪后再次吹鼓,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孩子旁观,尽可能用他听得懂的言语解释玩具的特点,也让孩子进一步认识它,并消除情绪上的不安感。

  宝宝不安感的来源之二:妈妈突然不见了

  琳琳的妈妈是在琳琳满了1岁半以后,才结束产假回去上班的,这个时候琳琳的分离焦虑比半岁以内不懂事的小婴儿大得多,每次妈妈要走,琳琳都哭得很厉害,后来发展到看到妈妈换衣服、化妆也哭,琳琳妈妈就想出了一个“就地蒸发、金蝉脱壳”的策略:把上班要换的衣服都放在一个大挎包里,等到琳琳一转身、一错眼,她就拎着包包穿着家常衣服“脱逃”。琳琳妈妈是顺利走了,家里的人可遭了殃。以后一段时间,随着妈妈“逃跑战术”的升级,琳琳越来越疲惫,也越来越心事重重,尿床的频率也增加了。

  消除不安的对策

  琳琳妈妈想出“逃跑战术”来,很明显是厌烦了日复一日的解释和安抚,然而,这种“妈妈突然不见了”的局面引发的不安全感,可能远远高于让宝宝看着你化妆、换鞋,然后飞吻说“Bye-Bye”的正常告别法,琳琳的一系列反应包括尿床,都是妈妈的突然消失带来的不安所引发的。在宝宝的心里,妈妈如此这般地消失过一次,就可能随时随地像变魔术一样消失,这超出了宝宝的把握能力和接受范围,很可能造成孩子的性格向怀疑、不安、焦虑的方向发展。所以,记得宝宝在每天与妈妈分离时不高兴一会儿,是他正常的情绪宣泄,要允许他在这种宣泄中找到新的替代安慰。

  宝宝不安感的来源之三:毫无防备的巨响

  贝贝两岁的时候,跟脚跟得厉害,妈妈在客厅里打扫卫生,她也要抱着她的玩具箱过去。有一次妈妈在贝贝玩得正专心时,忽然开动了吸尘器,贝贝马上大叫跑出。妈妈觉得女儿胆小得有点搞笑,就没有过来安慰她,结果,贝贝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吸尘器放在哪个屋,她就不肯进哪个屋,妈妈怎么向她解释“没插电、不会叫”也没有用。

  消除不安的对策

  每一个健康的宝宝都会对外界突来的声响做出反应,反应的表现形式不同(如有的哭叫不已,有的安然处之),是因为孩子的感受能力不同。有些孩子(比方贝贝)是那种敏感型的幼儿,对外界声响反应敏锐,所受到的刺激相对也大一些,宝宝会以同样强度的表现行为,将骤然集结的能量发泄出去以获得内心的平衡,同时,宝宝也以这种方式向自己的爸妈或其他保护人反应自己不愉快的感觉,要求保护者予以关注。就允许孩子宣泄自己的不安,并倾听他对这种不安的“夸张”叙说。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去面对这种声响的突然性,并重建相应的安全感。

  适应吸尘器的声音,需要妈妈注意不要在宝宝背对你时突然开动机器,也不该觉得宝宝反应大“很搞笑”。相反,开吸尘器之间要着重预报一下,妈妈甚至可以让宝宝和爸爸一起来模拟吸尘器的声音,看谁模拟得像;还可以让爸爸套上头套和布罩子,扮演“吸尘器”,一点一点将地板上的纸屑“吸”走(其实是用手拈走);最后,当宝宝也能扮演“吸尘器”的时候,她对“吸尘器”的恐惧感,自然不翼而飞。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