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在我们尚不能熟练使用这些方法时,最好不要给孩子提建议。
一些心急的父母往往在接纳孩子情绪后,就迫不及待地给孩子提建议。其实,这样的做法往往剥夺了孩子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妨给孩子一点时间。你会发现,通常情况下,孩子在梳理自己情绪的同时,最后都找到了解决方法。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十几岁男孩的爸爸讲述的经历。
有一天,他的儿子从学校里回来,刚进家门,就生气地发牢骚。
“教练有什么权力不让我参加今天的球赛,就因为我迟到了几分钟,就不允许我上场,太不公平了!”
爸爸意识到试用新方法的机会到了,于是,他赶紧关切地说:
“这令你很生气!”
谁知,儿子却不领情,朝他咆哮道:“我就知道,你会向着老师说话,说我迟到,我活该!我不想听。”
爸爸走近气急败坏的儿子,用双手扶着孩子的肩膀,真诚地看着他,轻柔但坚定地说道:“孩子,你没听清楚我说的话,我刚才说,这令你很生气。”
儿子当即愣住了,呆呆地看着爸爸几秒钟,随即挣脱开爸爸,跑到窗户旁往外瞅瞅,幽默地说了一句:“爸,今天太阳没从西边出来呀!”
这位爸爸说,当时他的心情既酸楚又欣慰!酸楚的是这么多年他忽视否定了孩子的多少感受,欣慰的是他现在已经知道正确对待孩子了!
因为他的一句话,儿子整晚都处于兴奋状态。吃晚饭时,他还自言自语:“今天我要睡早点,明天可不能再迟到了,否则,又要坐冷板凳了。”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而言,其实很多道理他都懂,一旦他恢复平静,他便能正确思考,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法。
6﹒和孩子共情时,既要防止共情过度,又要避免共情不足。
共情过度会让孩子觉得小题大做、过于矫情;共情不足则会使孩子觉得冷淡、心不在焉。
共情过度的例子在生活中较常见。
孩子告诉妈妈,今天在校车上,他只是在座椅上站了一会儿,就被校车司机训了一顿。妈妈的反应:
“啊!那你肯定尴尬极了!他怎么能这样,他怎么能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对你大吼小叫,他太没教养了!他要是再这样,我就向校长告状。素质太差了!”
孩子可能会吓一跳,没想到一件小事招来妈妈那么大的气愤。而且,他也没觉得校车司机有妈妈说的那么差劲。他只是想倾诉一下,希望妈妈能理解他的感受。
同样,共情不足也常常发生在我们身上。一位爸爸在给我的邮件中,述说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孩子在课堂上默写错了一个英语单词,老师罚孩子回到家抄写两百遍这个单词。孩子回来后不停地向爸爸抱怨,并使劲摔打书本。
爸爸想到共情的方法,于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你有些不高兴。”
谁知道儿子恶狠狠地回答:“谁说我不高兴,我开心得很。”“啪”,孩子把自己的门给关上了。
当孩子处在强烈的情感中时,我们漫不经心的附和会让孩子觉得你在敷衍他,他会觉得你“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这不仅不会安慰到孩子,可能还会激怒孩子。如果我们能真正站在他的立场,体会到他强烈的愤怒,然后说:“老师的做法太让人生气了!这样的惩罚太愚蠢了!”孩子肯定会好受得多。
7﹒帮助孩子勇于面对自己的感受,有助于孩子内心强大。
一个人只有敢于面对自己的感受,才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只有敢于面对自己的感受,才能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只有敢于面对自己的感受,内心才能逐渐强大!
很多年轻的父母不忍心面对孩子的眼泪,于是,在去上班的时候,常常哄骗孩子:“宝宝乖,妈妈下班回来给你买糖。”或者,让别人把孩子骗到另一间屋子,然后,自己偷偷摸摸地离开。父母哪知道:孩子在发现父母不见了时,内心有多么恐惧!他不知道你什么时候离开的,更不知道你还会不会回来。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小,他便什么都不知道。心理学家曾经给几个月大的孩子催眠,结果发现,孩子心灵深处有很大的恐惧,他的潜意识中不断出现“妈妈不要我了,妈妈不要我了”的声音。原来,孩子的妈妈正在出差,临走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孩子。这样的做法使孩子充满恐惧,严重缺乏安全感,也会令他更加地依恋母亲。
婴儿尚有这样的意识,更何况是几岁、十几岁大的孩子呢?因此,我们千万不要采取哄骗、逃避的方式去和孩子分离。我们应该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感受。例如,在上班之前,清晰地去告诉他:妈妈要去干什么,要离开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回来,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然后可以给他描述当你回来后的美好场面,用想象的方式让他获得安全感。这样的做法,可能暂时会让孩子哭得更凶,但是,他不会那么恐惧。过几天,等他发现,你真的像所说的那样:每天早上离开家,晚上又会回来,便十分安心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当你换鞋子准备出门时,他就会主动打招呼:“再见!”
时刻告诫自己: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孩子
处理孩子情绪的五个方法:
(1)认真聆听。
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孩子,认真地倾听他说话。
(2)简单回应不加评判。
用点头及“后来呢?”“你的意思是……对吗?”“说得真好,继续……”等来回应孩子。
(3)换位思考、产生共情。
“你盼望了那么久的体育课被取消了,真令人沮丧!”
(4)用假想法满足孩子的请求。
“哇——你看天上的那朵云,像不像一块大面包,我们把它抓过来吃吧。阿呜——”
(5)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宣泄不良情绪。
“如果唱歌可以帮你缓解心情,我愿意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