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原文
端午时节杏儿黄,
滇池湖畔艾飘香。
方见小儿扣绒线,
又遇老翁醉雄黄。
东邻茶社沏普洱,
西家酒楼米线长。
他乡剥粽思故友,
读罢离骚笑痴狂。
《端午》赏析
这首诗写的很平实,却能于平实中见匠心。
首联起笔,紧扣诗题,巧选诗歌元素,有力地突出了地域色彩,烘托了节日氛围。杏儿黄,艾飘香,都是端午节常见景物。成熟的杏子,观之令人垂涎欲滴;艾香氤氲,嗅之令人心驰神往。诗贵精炼,删一字则嫌少,增一字则嫌多。由于地名滇池对于地域和民俗的暗示性,一个“飘”字,既似炊烟袅袅,又似长袖善舞,产生了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的动态美。
如果说首联是对节日环境氛围的渲染,是做了一个背景,那么颔联则紧承首联来写,突出的是作为社会生活主角的人。由环境到人物,思路清晰,及其自然。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据说原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屈原,很受重视,有着几千年传承的历史,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民俗和节日文化。习俗是每逢端午节,家家除了在屋檐插上艾条以驱邪外,小儿还需在手足系上红绒线、在屁股眼涂点儿雄黄以驱邪。老人则爱喝点儿雄黄酒,青年人则赛龙舟,这就是我国端午节的民俗文化。这两句诗不仅选材典型,紧扣主题,而且以流水对的形式表现,取得了诗歌整体和谐与统一的艺术效果。一“见”一“遇”,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虚词“方”和“又”则强化了这种艺术效果,真可谓虚实相生、奇正相依,词语运用之妙,似信手拈来,浑然天成。
普洱茶和米线都是云南特色产品,地域色彩浓郁。颈联在修辞上具有互文的特点,“东邻”和“西家”合在一起生成新的意义和解释,有到处、处处的意思。这就不能不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到昆明人烟之稠密、城市之繁荣。人们在这节日里的欣喜和欢乐,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和表现。当然,这不仅仅是作者所见所闻的他人之乐,更是作者之乐。作者乐他人之乐。古典文论有文如其人之说,又有诗言志之说,还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可见诗文都是作者心性情怀有意无意的表现和流露,而诗文便因此有了自己的生命,有了自己的性格色彩。从东邻茶社沏普洱的悠闲和西家酒楼米线长的富足里,我不仅读出了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作者,读出他生在盛世、平稳顺畅的快乐人生,我还读出了这个社会的和谐、安定和富裕。
尾联出人意外地让我品味到作者一丝淡淡的孤独。但这孤独并不是人生失意的孤独,也不是消极颓废的孤独,而是一种欲与故友共享幸福而不能的孤独。这孤独是一种爱心,是一种友情,更是一种人生境界。这孤独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容,也丰满了诗人的形象,更是诗人道德的自我升华。如果说前面三联我读出的是一个大我形象,是一个关注社会民生的有德者形象,那么我在尾联读出的则是一个敢于坦诚自己内心情感的、富有人情味的普通人的真实形象,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有德者形象。“他乡剥粽思故友,读罢离骚笑痴狂”作者触景生情,自然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亲人和朋友,此时此刻,他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在与我共享端午节的快乐和幸福呢?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